“十五”粮食工作总结报告 武汉工业学院 |
一、基本情况 武汉工业学院是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经、文、理、农、医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具有硕士学科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拥有办学用地112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4.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700余万元。现有教职工1080人,其中,专任教师687名。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12000余人,在册成教生3000余人。设有14个教学院(系、部)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有33个本科专业和6个专科专业,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图书馆藏书6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是湖北省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 二、科技项目执行管理情况 “十五”期间,我校纵向立项项目300多项,横向项目170多项,校立科研项目470项(2005年校立项目还未启动,没有进行统计)。项目每年平均以60%的速度递增。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主持省重大专项3项。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经费支持2400余万元,横向经费1100余万元,学校自筹资金400万元。参与科研人员达5000余人次,参与单位280多家。 三、科技成果情况 “十五”期间,学校共取得鉴定(验收)成果100多项,其中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的21项,获湖北省科技奖励15项(含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武汉市科技奖励5项;发表论文1796篇(其中国外论文数为121篇),其中被SCI收录39片,EI收录54篇,ISTP收录16篇;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申请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 四、创新体系建设 (一)组织方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对立项的科研项目,严格实施课题制管理,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经费的使用要承担法律责任,学校对课题进行过程管理,督促课题组成员按照项目合同或任务书的进度完成课题任务,协调课题进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关问题。 (二)学科专业方向设置、学科带头人及人才群体整体水平和培养能力 “十五”期间,学校通过科技项目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着力打造粮油、食品、饲料等农产品加工类学科,增加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大力扶持机电信息类、生物医药类等相关学科,稳步发展管理类、人文类和理学类学科,逐步形成了适应21世纪国家和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结构体系,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通过聘请两院院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引进“楚天学者”,以优惠条件吸引正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和博士毕业生到我校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我校人才机构。目前,学校687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技术职务的298人,国家级、省(部)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3人,博士50余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6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8.6%。 (三)科研条件、竞争与合作机制、环境建设 科研条件是保障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系统和技术平台,是支撑科技活动的重要基础。“十五”期间,学校新增4000余万元科学仪器设备和科技文献,促进大型仪器的共建共用,支持创新性科研设备研制,构建了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粮食局粮油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农副产品加工研发推广中心、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条件平台,极大地改善了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的硬件环境。学校注重培育协力创新团队意识,营造竞争合作创新氛围, 改善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的软件环境。 五、“十五”粮食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粮食科技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得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行业还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十五”期间,通过组织项目攻关或其它科技项目,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粮食科技人才,取得了令行业内外瞩目的成绩。但粮食行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两院院士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粮食科技经费投入较少,缺乏稳定的科技资金投入渠道。粮食科技经费虽较“九五”有大幅度的增加,但一直以来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渠道,申请立项非常困难,许多亟待研究的影响粮食科技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无法开展,与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相适应。 六、对“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意见及建议、“十一五”国家粮食科技重大项目建议 (一)粮食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从财政部门争取财政预算,以利于粮食科技稳定持续发展,逐步改变目前粮食科技项目申请立项难的困境。 (二)继续加大对粮食储藏的科研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储粮技术;开展储粮品质与加工性能关系的研究,建立储粮品质保持与加工性能最优模式。 (三)发展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粮食附加值;大力发展生物质柴油技术,为我国能源紧缺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开展杂粮综合利用技术,为公众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方案。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