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粮食科技工作总结报告

武汉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

    一、科研院所基本情况

    武汉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成立于1964年,是一所以应用开发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工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产品质检多学科并举的综合性科研设计实体。主要从事粮油等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延伸加工技术、生物技术、饲料工程和动物营养技术、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等农业工程和食品工程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为国家粮食局谷物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汉)和国家粮食局武汉粮油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依托在本院。中国粮油学会饲料专业分会挂靠本院。每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粮食与饲料工业》杂志。具有甲级工程设计证书(证书编号:170016-sj)和甲级工程咨询资格证书(证书编号:工咨甲1033122001)、甲级工程总承包证书(证书编号:建承甲字5007号)。

    武汉院现有在职人员135人,其中技术人员105人,科技人员比例为78%;副高职以上科技人员47人,中级技术人员29人;各类执业资格注册技术人员52人次;国家级科技评审专家3 人;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刘兴信、姚惠源、朱永义、刘大川、吴谋成等5人为武汉院资深专家。

    武汉院设有研发中心、粮油中心、食品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建筑设计所、《粮食与饲料工业》杂志社、信息部等,组成武汉院科研设计开发生产主体。

    建院以来,武汉院共承担完成一百多项重大科技研究项目,是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农产品流通、加工及饲料科技攻关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其中获国家重大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56项,为国内外设计、建造了400多座不同规模的米厂、饲料厂、淀粉厂、面粉厂、油厂及植物蛋白加工厂和100多座粮食仓库、码头及油罐(库)。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汉院资产总额为 2591 万元,其中负债总额为2162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29万元;武汉院占地面积53亩;固定资产原值 1054 万元,其中不动产原值 677 万元;办公建筑面积为10705㎡。财务经营良好。

    二、科技项目执行管理情况

    1.开展科研工作计划安排情况(包括项目立项数、专项等)

    “十五”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13项,大部分项目均通过国家粮食局立项;其中“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在“十五”期间执行的2项;科技部科研院所专项2项;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3项(其中参与子专题1项);农转资金项目4项;重大科技专项1项(参与子专题),与企业联合研究项目1项。

    (1)已通过国家验收(鉴定)、牵头承担完成的科研项目7项

    1) 产地糙米制取技术:1998-2003,原国家计委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制开发“糙米流通综合示范工程”项目专题;

    2) 糙米调质技术:1998-2003,原国家计委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制开发“糙米流通综合示范工程”项目专题;

    3) 优质稻产后精加工及保鲜技术装备研究:1999-2003,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

    4) 西北地区优质稻保湿保鲜减碎加工技术:2001-2003,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5) 饲料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2002-2004,2002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6) 抗破损常压修饰α化淀粉工程技术研究:2003-2005,2003年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

    7) 稻谷不落地收割、散运及烘干技术:2004-2006,与企业联合自主科研项目。

    (2)已通过国家验收、作为参加单位完成的子专题科研项目2项

    1) 储备粮品质监测系统的研究:2002-2003,2003-2004滚动,2002年度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重点项目“我国粮食储备安全技术体系”子专题;

    2) 双低油菜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和发展战略研究: 2002-2003,“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与设备研究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子专题;

    (3)目前在研项目4项

    1) 新型双螺旋榨油机中试:2004~2006,2004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2) 木瓜复合发酵果醋酿造技术中试:2004~2006,2004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3) 低温升碾米技术成果转化:2005-2007,2005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4) HACCP体系在稻谷加工业的建立及应用研究:2005-2007,2005年度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

    2.科研投入和资金使用的总体情况(包括纵向、横向、人员参与情况;单位参与情况等)

    (1)“十五”期间科研项目投入共计2553万元,其中国拨投入792万元,企业自筹和单位自有投入1841万元;课题经费使用,严格按照国家科技三项费用有关规定执行,专款专用。

    (2)科研项目参与总人数83人,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33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38人。

    (3)科研单位参与单位共10个,其中大专院校1个,企业9个。

    3.项目组织管理情况以及经验

    (1)组织部门采取择优选择具有前期工作基础、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单位参加研究,从技术上、人员组织上、经费上保证了专项课题的实施。

    (2)承担单位和有关协作单位组织了强有力的研究小组,生产实地考察试验,取得第一手资料,共同研究攻关,取得较好效果。

    (3)承担单位对专项课题采取了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办法,将成果及时运用到工程中,使技术成果较快的得到转化。

    4.存在的问题、建议、改进措施

    建议今后重点攻关内容应贴近产业的要求。“十五”大宗农产品加工课题中,部分主要农产品设置的课题太偏,重点攻关内容离产业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如稻谷加工重点攻关内容为大米淀粉、蛋白质等加工技术,而稻米加工产业关注的是发芽糙米、留胚米、营养强化米等整粒大米产品的加工技术。

    三、科技成果情况

    1.成果产出数量经验分析(包括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

    “十五”期间共产出科技成果13项,每个科研项目可以形成1~2项科研成果:

    (1) 产地糙米制取技术和装备;

    (2) 糙米调质技术;

    (3) 优质稻产后精加工及保鲜技术装备研究开发;

    (4) 低温升碾米机组;

    (5) ZX系列自动真空整型机;

    (6) 西北地区稻米保湿保鲜及减碎加工技术研究;

    (7) 《饲料显微镜检查图谱》;

    (8) 饲料快速检测辅助识别系统;

    (9) 新型多功能饲料成分分析仪;

    (10) 双螺旋榨油机;

    (11) 储备粮品质分析信息系统;

    (12) 抗破损常压修饰α化淀粉工程技术;

    (13) 稻谷不落地收割、散运及烘干技术。

    2.成果转化情况、成果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共享分析

    “十五”期间共形成的技术开发型的科研成果,如低温升碾米机(组)、双螺旋榨油机等科研成果因适应市场需求、并正在市场上进行成果转化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正在争取获得进一步的科研支持。而社会公益类的科研成果,如西北地区稻米保湿减碎技术以及研究开发的储备粮品质监控系统,能对小麦、玉米、稻谷进行2年品质预测的计算机预测系统等技术成果可为社会所共享使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因此,从成果产出到能够进行产业化、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来分析,应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科研项目并能够尽快产业化以提高科研成果的效益。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武汉院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十五”期间,13项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为武汉院带来了约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3.成果及论文产出的水平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十五”期间,武汉院已完成的9项科研项目,已发表了22篇相关的科技论文,大大的提高了武汉院粮油加工技术的理论水平,扩大了国内外的影响,所验收鉴定的成果结论表明,绝大部分的成果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科技成果达到同期国际的先进水平,特别是粮油加工装备、粮油加工新技术等方面在国内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缩短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在国内外同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提高了武汉院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地位。

    4.成果转化(中)后问题、困难、建议

    技术成果在市场中进行成果转化,对于科研院所来讲诸如资金、设备等方面原因受到较大的制约,为尽快、有效的转化成果,必须采取与相关企业进行一定方式的联合,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资源,共同完成技术成果的推广。科研院所正在企业化转制,作为科技型企业,还需要在开发的设备产品研制和生产制造上投入必要的资金、设备,而资金来源是困扰科研院所走向科技型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最大难题。因此,为进一步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除了自身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技术力量和资金条件外,还建议国家有关科研和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转制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从政策上、项目上给予转制科研院所必要的支持。

    5.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能力、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获取保护能力

    近年来在稻米加工、淀粉加工和饲料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新型淀粉加工设备方面进行开发研制出的新型旋流器和管束干燥机等正在进行应用研究,将对国内淀粉行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武汉院拥有用于设备研发的试验室及设备厂,近年来又加强了硬件条件的配置,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了科研开发能力能够不断得到加强,武汉院在政策上提供充分的保障,使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也积极的参与到科研开发中去,使武汉院的整体科研实力得到提高。

    6.“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开展情况

    过去武汉院缺乏产权专利自我保护的意识,使很多的科研成果在转化的同时也大量的流失,现如今武汉院在加强科技研发能力的同时,注重科研技术成果的专利申报,加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

    7.对提高我国粮食科技竞争力的贡献以及对单位、区域及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针对国内粮食行业的有关政策和发展战略,武汉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对先进的粮油加工设备进行了消化吸收的同时,积极创新粮油加工新技术,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运用自身的科研能力对传统的粮油加工设备进行改进,提高了设备的质量和加工能力,从而促进了粮油加工业的科技进步,推动了国内粮油加工业的发展。

    四、创新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采取的科技管理创新方式和新的运行机制,促进科技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

    1.组织方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武汉院通过了吸取近几年来的经验教训,已经深深的意识到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企业化运作的理念,要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管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切实保护其利益。

    武汉院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积极采取措施,为不同专业的科研技术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分配机制上,实行各部门分开管理,独立运作,年终统一核算,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机制,对贡献突出者给予重奖。

    武汉院的科研项目的管理采用的是项目负责人制度,针对科研或工程设计项目,选择经验丰富的、资深的技术人员负责,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2.学科专业方向设置、学科带头人及人才群体整体水平和培养能力(包括科研人员结构、年龄、层次比例以及国内外合作交流情况)

    武汉院在长期从事粮油等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延伸加工技术、生物技术、饲料工程和动物营养技术、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等农业工程和食品工程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工作中,特别是在稻米加工、淀粉加工、饲料加工等专业领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专业领域和学科带头人:

    张建华:院长、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科研设计和管理工作,作为粮食行业专家曾主持、参加起草编写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粮食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粮食科技重大专项如《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糙米流通综合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持完成《进口TCK小麦处理技术专题调研报告》、《农业领域科技发展协调计划指南》等专题报告;主持、承担和管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等多项科技攻关项目,曾获国家粮食储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商业部科学技术管理先进工作者、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有着丰富的科研技术管理经验,较强的科研项目开发管理能力及现代的企业管理水平。

    谢科生:原院长、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长期从事科研设计和管理工作,作为粮食行业专家曾主持、参加起草编写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粮食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在“七五”期间,参加主持的“肉类加工废弃物生产蛋白技术”等2个重大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为本院申报了8项重大饲料、食品攻关项目。1990年~1995年作为原商业部主要主笔人之一,参与起草了饲料、食品技术开发等2个项目的编写,为此武汉院承担了“七五”攻关项目总经费700多万元,参加主持了其中的2个研究项目,并获中科院技术进步奖一项。“九五”期间,组织编制了四项科技攻关项目,争取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参加主持了2个研究项目,并获国家粮食储备局科技进步奖一项。与此同时,还主持完成了湖北中昌等四个重大工程项目设计,主持编制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近20项。从“七五”以来,参与编制的重大可行性报告、技术研究文件有100多万字。主要有: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黄皮书《农产品加工发展协作计划》、“七五”科技攻关饲料技术开发可研报告、“八五”饲料资源深度利用技术项目可研报告、“十五”项目“饲料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发展战略”可研报告等。在长期科研、设计工作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管理经验,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熟悉本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能力。

    陈德炳:国家粮食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1987年主持部级研究课题“液压轧胚机”;2003年主持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双低菜籽脱皮榨油成套设备研究”;2004年主持国家标准我国粮油机械标准体系研究;2004年主持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西北地区稻米保湿保鲜及减少加工碎米技术”;大米国家标准的修订,正在进行中;1998年主持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精米厂工程,获全国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铜质奖;1995年主持设计河北冀州棉籽油厂工程;1996年主持设计武汉市江夏油厂工程;1997年主持设计湖北天荣精米厂工程;2001年主持设计世行贷款项目哈拉海粮食中转库总承包工程;2004年主持设计辽宁鞍山国储米业项目工程。

    艾咏平:国家粮食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1986年主持商业部科研项目魔芋资源开发科研项目,获商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主持商业部科研项目CML50型冲击磨,获商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主持商业部科研项目魔芋资源开发科研项目,获商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主持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万吨级淀粉加工设备消化吸收,获商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主持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玉米加工综合利用工业性试验,获商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啤酒糟干燥饲料技术,获商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主持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TSLS20型双螺旋脱水机,获商业部科技进步四等奖;1992年主持完成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藻类采收干燥工艺设备研究,;1998年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藻兰素提取工艺设备研究,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徐兆勇:国家粮食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饲料分会副会长、湖北省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曾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肉类加工废弃物生产蛋白饲料技术 ”,获商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啤酒糟干燥生产饲料技术 ”,获内贸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菜油磷脂和脱色白土饲用技术,内贸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主持“藻类蛋白饲用技术,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主持国家粮食储备局重大科技项目“卧式螺旋离心机”,获国家粮食局三等奖。 主持完成了湖北中昌植物油工程等18项重大食品、饲料和资源开发的工程可行性论证、项目设计和技术咨询。 作为主要人员,先后参加编制国家商业部、内贸部、国家粮食局“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科技规划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起草;参加发改委“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战略子项“粮食加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起草。公开发表或作为国家部门内部重要材料的论文20篇。

    谢 健:国家粮食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副秘书长、米制品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全国粮食气力输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副秘书长;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食品示范项目评审专家。近年来,曾承担完成“十一五”全国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稻谷加工业部分(2004年,国家粮食局专项)、“十五”粮食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稻米加工篇(2000年,国家粮食局专项),承担完成“糙米调质”(2004,国家计委重大产业化专项)、“优质稻产后精深加工和保鲜技术装备研究开发”(2004年,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西北地区稻米保湿保鲜及减少加工碎米技术”(2004年,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专项)等稻米加工重大科研课题,正在主持“大米”国家标准修订以及“大米精选机”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还承担完成双低菜籽加工技术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型饲料厂成套工艺技术研究(1999年,“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散粮通风除尘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开发(1999年,“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哈尔滨配合饲料示范厂(1986年,“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承担金健米业(日处理稻谷480吨)、北大荒米业(日处理糙米650吨)、江西金佳谷物(日处理稻谷1200吨)、黑龙江米业(日处理稻谷1200吨)、中粮(江西)米业(日处理稻谷1200吨)、湖北天发集团(日处理稻谷480吨)、鞍山五库(日处理稻谷1800吨)、盘锦强华米业(日处理稻谷450吨)、莆田东南香米业(日处理稻谷1500吨)、吉林裕丰米业(日处理稻谷900吨)、中储粮东方米业等企业几十项稻米加工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技术咨询,其中包括亚洲最大的蒸谷米项目,国内单线规模最大、单厂规模最大和技术最先进的精米项目以及营养强化米、米线、米粉等米制品项目的设计、咨询和建造指导。湖北天发饲料厂、江苏淮阴饲料厂、天津蓟县饲料厂、西安饲料厂、重庆饲料厂、济南饲料厂、天发专用面粉厂、湖北正欣生物鱼肥厂等项目工程设计、技术服务。 荣获2004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铜奖、2004年国家粮食局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3年中国粮油学会论文二等奖、2000年国家粮食储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商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1990年商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娄新建:食品工程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淀粉加工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和设计,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研项目、淀粉工程项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多项部级科技进步奖。

    龚 任:粮油工程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油脂加工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和设计,主持完成多项油脂工程项目。

    杨 林: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粮油、饲料质量检验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和饲料标准制修订项目;曾荣获多项部级科技进步奖。

    杨海鹏:检测中心资深研究专家,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粮油、饲料质量检验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和饲料标准制修订项目;作为《饲料显微镜检查图谱》的主编,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饲料镜检识别专家。曾荣获多项部级科技进步奖。

    3.科研条件、竞争与合作机制、环境建设

    武汉院经过多年发展,不断增强科研条件能力,配备新型检化验仪器,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和网络建设,为开展科研和工程设计任务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制订科学的运行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已经形成良好的内部竞争和合作机制;采取项目负责人制,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工程设计项目,选用专业技术较强、高度敬业的技术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不同专业组成员按照项目的具体要求,按时完成研制和设计任务;在用人机制,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上,主动采取措施,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与优势,为高级人才或专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十五”粮食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完善科研体制,转换工作思路

    “十五”期间,科研体制的改革,课题制的实施,改变了以往条块划分的局面,使传统的科研形式不再适应于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粮食行业的科研立题比以往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完善科研体制,转换工作思路,努力转换科技人员的课题实施观念,逐步改变以往为了完成课题而工作、“重立项、轻实施”的观念,坚持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从课题的成果转化中要效益。一方面,按照有关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积极开拓项目的立项渠道,认真做好国家粮食局有关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并抓好非粮食系统的有关项目的申报工作。另一方面抓好自身科研的建设,严格按照各类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认真实施,认真履行组织、协调、管理的职能;同时在经费、人员以及硬件条件方面,充分满足科技人员的实施课题的要求,组织好项目的立项、实施、中期检查、结题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科技转化为产业的能力,提升科研队伍的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企业的竞争态势和发展要求。

    2.拓展科技发展范围,贴近产业实际需求

    要努力开发既具有一定科技含量、有开发价值,又贴近产业实际需求,能快速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项目。武汉院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应加大其它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和人才的引进,拓宽科研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寻找新的切入点。

    六、对“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意见及建议、“十一五”国家粮食科技重大项目建议

    (一)对“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1.认真组织制定粮食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分别以粮食储藏、粮食现代物流、粮油加工业、粮食质检、粮食流通信息化等专题来进行研究,强化国家粮食局在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地位。

    2.在“十五”期间,为了配合我国重点工程的粮库建设,在粮食仓储科技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为我国的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成果,确立了粮食储藏科技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但粮油加工等有关农产品的国家科技计划相应弱化。“十一五”期间,是对国内其他部委,对重新确立国家粮食局在粮油加工等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的关键时期,建议加强对粮食加工业等方面的研究。

    3.“十一五”期间,应确定粮油加工、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重视和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加快粮油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4.“十一五”期间,将粮食流通所在的科技领域进行规划和指导,充分体现了国家粮食局在粮食流通科技发展指导的全局观念,我们将大力支持国家粮食局的相关工作,也急切希望粮食行业的所有科技项目由国家粮食局进行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

    5.“十一五”期间,应该做好粮食科技项目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做好承担部门的统筹规划,应采取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并重的策略,既开发市场急需的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又要注重前瞻性课题的研究工作,增强科研项目的含金量。同时国家粮食局应加强和国家相关部委的相互沟通,强化国家粮食局在有关粮食科技方面的主管作用。

    (二)“十一五”国家粮食科技重大项目建议

    作为粮食行业科研院所,武汉院力主三大专业领域,在稻米加工、淀粉加工和饲料加工与检测的科研和工程设计方面不断增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和资金、设备等条件投入,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能够争取更多国家科研项目支持:

    (1)在稻米加工技术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a. 稻米加工工艺的改良。目前稻米加工工艺最先进的是日本,其加工过程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产品质量控制非常精细。研发中心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国内稻米加工技术,如在加工过程中逐步引入计算机在线控制系统,加强对产品从原料开始每一步加工工艺的控制,提高产品质量。

    b. 开发大米抗性淀粉、多孔淀粉、缓慢消化淀粉等。米淀粉具有独特的性能,其颗粒非常小且粒度均匀具有脂肪的口感,通过改性以后可以具有特殊功能。

    c. 从米淀粉加工副产物中提取米蛋白。大米蛋白的品质是公认的谷物蛋白中的最佳者,其营养价值高于小麦蛋白,其低过敏性的特性使之非常适合作为婴儿或特殊人群食用。

    d. 稻壳用作生物质能源。稻壳不仅能够用来发电还能用于生产纤维板,稻壳含有丰富的木质素、戊聚糖和二氧化硅,可用于制备白炭灰、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

    稻米方面的研发成果可以在中粮江西米业以及将来新建稻米加工项目中实现产业化,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2)在玉米深加工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a. 玉米加工过程中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充分开发玉米加工过程中副产品如胚芽、麸质、纤维素等的利用价值,如膳食纤维、天然色素等产品的开发,成果可直接在集团内部食品生产部门转化,增加利润。

    b. 优化聚乳酸生产工艺。目前国内聚乳酸不能实现产业化的一大障碍就是聚合度不够,可组织研发力量进行攻关,争取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聚乳酸的国产化,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c. 加大燃料酒精的研发。目前国内燃料酒精的成本仍高于市场价,企业主要靠政府补贴维持利润。通过研发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d. 新型变性淀粉加工工艺及配套生产设备的研发。变性淀粉在食品加工行业应用广泛,可以改善食品加工特性。

    e. 改进现有玉米淀粉加工工艺。国内淀粉工艺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通过改进工艺并应用于集团即将建设的淀粉加工项目中,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玉米深加工方面的成果可以在华润酒精以及今后新建的玉米深加工项目中实现产业化,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3)在饲料加工及检测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a. 新型饲料原料的开发。开发新型或者非常规饲料原料对缓解我国饲料原料短缺的危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b. 开发新型水产饲料。武汉粮科院地处湖北,水产业发达,但是目前湖北没有一家饲料加工企业。结合本地特点,开发新型水产饲料,并为中粮在长江中游地区新建一批配套饲料加工企业,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c. 研发新型、快速、准确饲料检测方法。目前饲料行业发展迅速,安全问题不断出现,通过研发新的检测方法可以确保饲料质量安全。

    d. 制定新的饲料检测标准。目前大多数饲料检测标准都已过时,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饲料行业,结合我院拥有一个国家级饲料检测中心的优势,重新制定一批饲料检测标准。

    其次,在制定针对粮油加工企业HACCP管理体系认证方面,我院要结合自身实力并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组织专门人员对集团内部各生产部门进行考察获取相关数据,进而分析目前粮油加工企业保证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以及存在问题,为制定粮油加工企业HACCP管理认证体系提供基础数据,从而能够建立先进完善的HACCP管理认证体系,为粮油加工企业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