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河南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更好地发挥本所的优势,河南省粮食科学研究所2001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2004年科研所按照省科技厅《关于做好转制科研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豫科条[2003]26号)等有关文件的精神,有组织、分步骤地实施了科研所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于2005年12月全部完成单位的改制任务。

    几年来,在国家粮食局和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加强管理,在科研、粮油检验、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现将有关经验情况交流如下:

    一、转换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自改制以来,我们依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管理权限范围内,改革用人制度。在全所实行竞争上岗;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在全所范围内双向选择,择优聘任;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明确聘任条件,贯彻落实技术职称评聘分离制度,制定出聘任为相应专业技术岗位所需完成的经济目标、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及技术咨询服务等量化指标,以年度考核情况和民主评议结果为依据,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全体职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在郑州市劳动局备案,明确单位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定工作岗位和聘任条件,以双向选择,择优聘用为原则,实行全员聘任制,有效地保证了单位经济目标、科研任务等各项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保护干部职工的利益;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单位按照效率优先,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同工同酬,同岗同薪的原则,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制定出岗位效益工资制度,使工资与岗位目标、经营成果挂钩,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另外,对于开发的新业务、完成了重点以上科研项目,单位制定出《突出贡献奖励办法》,真正使得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切实促进我所的发展。

    二、抓好科研项目实施,切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999年以来,我所申报国家、省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2项。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1项,国家粮食局软课题研究项目1项,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项,省科技攻关项目9项。获得省星火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一) 我所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小麦、玉米、稻谷快速收购机的研制”于2003年8月14日通过了国家粮食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主要针对我国在粮食收购期间时间紧、任务重、质量仅以牙咬、眼观、手感判定等实际情况提出的,研制出的小麦、玉米、稻谷快速收购机集在线水分、容重测定、除杂、计量、统计等功能于一体,操作方便,结构合理,技术路线先进、科学,总体技术水平属国内领先。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工验质、计量收购方式,可以满足收购环节的要求,有利于保护国家、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产业化前景广阔,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该项目也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的鉴定验收,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二)我所以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专项《粮食品质测报技术体系研究及数据库共享(小麦)》为契机,以小麦的最终使用品质和最佳用途为目标,开展了小麦品质测报采样、测试技术体系研究。自2000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开展了全省小麦品质测报,共检测优质小麦样品2188份,普通小麦样品2772份,检测数据达到46680个,涉及小麦品种有:郑州9023、豫麦34、高优503、豫麦47、小偃54等,向社会发布信息四次,绘制出河南省优质小麦品种分布图和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商品分布图,尤其是2001年在向社会发布我省优质小麦的质量信息后,引起广泛关注,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事进行深入报道,品质测报结果表明优质小麦品种逐步优化,质量稳步提高,有力地促进河南小麦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全省小麦内在质量,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我省小麦加工产业的迅猛发展,从而直接推动我省优质小麦出口东南亚地区,实现了我国磨粉小麦出口零的突破;郑州小麦价格进入路透社全球硬质小麦报价系统,实现了我国小麦开始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突破。另外,优质小麦产量的提高为小麦期货上市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小麦品质测报已促使河南形成优质小麦区域性种植,保证了强筋小麦能够按照高质量标准正常进行交割,为强筋小麦的上市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该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指导小麦育种、种植技术研究,做到产前和产后的衔接,实现优质优价,促进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实现公共信息服务职能。

    (三)“陈化粮”是指在粮库中已经贮存一年以上的粮食,它的质量已严重下降,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因其霉菌超标,国家严令其不能直接作为口粮,其中黄曲霉毒素即使经畜禽采食后还可转移到牛奶 、鸡蛋、畜禽内脏和肌肉中,人们长时间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会诱发肝癌、胃癌、肠癌。因此,开展陈化粮的判定和加工处理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我省这样一个产粮和存粮大省来说,其意义更加重大,1999年我所承担的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小麦陈化的影响因素和陈化小麦的加工应用技术研究》,我们对全省12个地市59县的粮库或企业的库存粮食进行了鉴定,检测陈化小麦样品3295个,每个样品测试6项,共获得分析检验数据19770个,代表陈化小麦数量1941432.8吨,并首次针对小麦储备过程中导致小麦陈化的影响因素及陈化小麦的饲用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了影响小麦陈化的因素,提供了陈化小麦饲用有关技术,可以用来指导小麦的储备,延缓发生陈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该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沉降式水洗芝麻皮层自动分离工艺技术研究》,主要针对芝麻加工利用时脱皮工艺收率低,脱皮不彻底,劳动强度高,电耗、水耗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而开展的研究。在技术上改变了以往上浮式人工漂撇皮层的方式,采用最新的下沉式皮仁自动分离方式,依据芝麻皮仁几何尺寸的差别,通过专门设计的皮仁分离设备,使芝麻皮穿过网孔排出,而芝麻仁被截留,达到皮仁分离的目的。该项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利润明显提高,为芝麻的精深加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促进了芝麻的产业化发展。该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承担的省科技攻关项目《环流薰蒸机的研制》提供了粮食的环流薰蒸技术,对环流薰蒸的方法、技术参数、工艺设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以用来指导粮食仓储企业,有利于更好地储备粮食。该成果获省星火二等奖。

    (六)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绿色方便面品质改良剂——面爽的研制》,主要研究了方便面生产过程中使用添加剂的原料、组成等内容,克服了当前方便面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存在的产品在复水性、口感、耐煮性、油耗等方面不尽人意的问题,生产成本降低,方便面制品吃起来有弹性,有咬劲,耐煮,复水性强,油耗低,同时避免了化学合成添加剂可能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威胁的缺陷,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

    (七)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劣变棕榈油再生技术研究》,主要针对棕榈油在反复利用后,其品质会发生劣变。该项目研究出防止棕榈油劣变的方法,劣变棕榈油的再生设备以及相关添加剂,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项目组织管理,确保项目能够产业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课题组长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任课题组组长,负责项目研究方案的制定、管理及实施,协调有关领导,筹措专项资金,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不准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抽调出技术骨干,进行科技攻关,并协调各方工作。合作单位之间分工明确,效率提高,保证研究任务的及时完成。在立项时,结合我所现有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先导,近年来先后开发研究出面条王、酱油粉、焦糖色素、面爽等新产品,经过推广应用,在方便面、调味料等食品行业占有一定的市场,对河南食品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并进行初步的产业化生产,前景广阔,同时也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

    四、“十一五”粮食科技工作规划

    (一)工作目标

    组建国家粮食局河南省粮食质量安全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粮食品质测报、粮食、饲料和食品检验、粮食深加工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基础,加强原粮卫生检验、农药残留、重要有机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生物毒素检测、违禁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检验技术研究,开展建立我国食品中典型化学物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研究,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粮食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粮食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加强食品添加剂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通过研究开发提高粮食品质,保证粮食质量安全,同时实施粮食转化,实现粮食增值的新途径,为粮食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重点任务

    1.在已取得的粮食品质测报科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和推广品质测报技术,通过粮食质量信息数据库平台,在本行业和相关行业间进行市场情报、粮质分析、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和技术交流,向社会发布粮食质量信息,科学指导农户种植、企业增效、政府决策,实现粮食质量安全,经济效益显着增加的目标,发挥产量大省的粮食质量安全与监控工作带头作用。

    2.研究、推广应用粮食精深加工的新技术:以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等为前提,着重开展小麦产后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推广专用粉与营养强化粉技术、小麦胚芽的综合利用技术、小麦麸皮的综合利用技术、戊聚糖的提取分离技术、植酸酶的提取利用技术;玉米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玉米淀粉用于生产醋酸、丙酮、丁醇等产品技术、玉米制糖技术、玉米制药技术、利用玉米黄浆水提取玉米黄色素、玉米醇溶蛋白、氨基酸技术;花生综合加工技术开发利用,研究花生蛋白提取工艺及精深加工、花生红衣的综合利用技术。

    3.开展原粮卫生检验、农药残留等方面的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现有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以解决我国粮食中原粮卫生检验、农药多残留的系统检测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建立多残留系统检测的样品前处理的技术平台。重点研究粮食质量卫生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与应用示范,粮食中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以及真菌毒素危害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粮食流通过程中水分安全控制规范,粮食加工产品中添加剂、外来有害物质及掺伪检测技术。解决多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技术。这不仅为粮食的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我国推广后可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水平。

    4.开展重要有机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生物毒素检测、违禁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检验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多氯联苯、氯丙醇和其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建立粮食中磷化物、生物碱(特别是樱粟碱)等检测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

    5.研究探索典型化学物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重点开展粮油产品中添加红曲红和栀子黄的危险性评估,通过危险性评估确定其安全性。

    6.研究探索粮食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通过粮食贮藏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研究和各种主要粮仓杀虫剂的变迁动力学研究,综合现有储藏技术的优缺点,找出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储藏措施。对目前常用包装材料的卫生学危险性、单体物质的安全性进行客观的评价

    7.进行食品添加剂新产品的开发技术研究和食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以绿色、天然为基础,着重开发复合面制品添加剂、香精等新产品。

    (三) 工作措施:

    1.以组建的国家粮食局河南粮食质量安全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必要时成立专家顾问领导小组,协助课题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建立相应的科研计划和成果管理办法,利用中心所有的先进仪器设备,开展项目的实施和研究工作。课题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方案的制定,项目实施过程的协调,资金筹措,项目的实施验收等工作。

    2.通过国家、省、市科技项目拨款、企业自筹等各种形式落实课题经费,确保科技攻关项目的全部实施。课题实施及经费管理严格按国家、省、市规定执行。根据国家科技部下发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制定和出台《河南省粮食科学研究所科技攻关课题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建立科技项目例会制度,每两个月举行一次,重点是检查落实课题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总结和交流阶段科技成果,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重点。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在以往取得的科技成果基础上,利用积累的丰富项目实施管理经验,围绕“十一五”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国家粮食局河南粮食质量安全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再接再厉,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项目实施环境,为承担完成更多的科技项目,取得并转化更多的科技成果而努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