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粮食科技工作情况报告

山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一、基本情况

    我所成立于1978年,是全省最早成立的省属专业所之一,属开发型科研院所。1987年实行事业费核减,1990年核减到位后事业费每年二十万元左右,相当一段时间科技创收是所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所将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粮油食品和大豆蛋白深加工研究上,科技的产业化成为了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2000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壮大实力,我所大胆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组建了山东省粮食局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山东华良粮油有限公司,运作几年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已发展成运营五个股份制企业,拥有资产上亿元,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开发型经济实体。经济实力的壮大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支持,极大地推动了科研事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们共自主选题5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技术转让、合作经营方式建起大豆磷脂生产车间4处,年创产值400万元;依托“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技术,采用交钥匙工程方式,在省内外相继建厂十余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海洋生物蛋白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的高蛋白饲用鱼粉,产品质量可与进口产品媲美。目前我所共有职工37人,科技人员占80%,高级工程师17人,省级拔尖人才2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4人,固定资产总额300万元(不含房产)。

    二、科研管理与体制改革

    “十五”期间的科研工作,我们仍然延续了“九五”期间的发展模式,自选课题,自主投入,自找市场,自我发展。课题的选定由研究部室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评定列入所里的工作计划,所里每年从经营利润中拿出部分作为研究经费。为稳定科技队伍,保证研究质量,所里负担了科研人员的工资和基本福利。对完成研究内容,产生了效益的项目,研究经费作为成本扣除,列入计划暂未产生效益的课题,费用由所里承担。科研人员的职称实行评聘分开,对于能力强、贡献大的可以高聘,对于考绩不佳的低聘,科研人员的待遇与其岗位、贡献挂钩,岗位不同,责任不同,薪酬不同。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多创效益,在奖金分配上向科技人员倾斜,提高技术性创收提成比例;科室负责人根据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划定奖金分配档次,奖金分配时科室负责人可以先提取资金的30%,然后再参与本室的奖金分配,打破大锅饭,充分体现多劳多得。

    为了创建协调、高效的研究队伍,实施了两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科室、专业限制,竞争上岗,优化组合。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发展方向和彼此间的配合、协调情况,自主选择部室、岗位,经过双向选择,不能确定岗位的人员实施待岗,工资待遇相应调减。这种管理形式对于一些无所事事,多年不出成果的人员是个很大的触动,对于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讲,既有压力更有动力,用人制度的改革为他们提供了发挥潜能的良好环境,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三、项目研究情况

    “九五”期间,我所自主研究的《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和《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分别获得了1999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技术水平得到了权威部门和市场的认可,也为今后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五”期间通过分析市场,综合自身技术长短,我们将科技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成果的产业化上面,紧紧围绕大豆蛋白的深加工、精加工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科究项目,力求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在继续完善大豆浓缩、分离蛋白生产工艺,做好、做细大豆蛋白工程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大豆蛋白研究深度,在综合开发上做文章,先后进行了《大豆异黄酮生产技术》、《大豆活性物质综合开发》研究,在反复试验,取得稳定的试验数据的前提下,适时落实了成果转化,投产后工艺参数、产品质量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使我所的项目开发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投资组建烟台华良海洋生物蛋白有限公司后,针对市场的需求,依托本所国家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鱼粉膨化造粒浸出提油方法》,我们实施了《海洋蛋白综合利用加工研究》,重点解决国内现行鱼粉生产工艺原料利用率低、成本高、污染重、无高蛋白产品的问题。2004年四月完成了国内首家饲料级(66-70%)高蛋白鯷鱼粉生产线(1万吨/年)并投入运行,产品受到了用户的广泛欢迎。所里拟在原有规模上进一步拓展,增加食品级(蛋白含量90%)浓缩蛋白粉及药用深海鱼粉,加工能力3万吨,在三年内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最好的海洋蛋白加工基地。这项研究我们已经申报国家火炬项目,争取获得国家的专项经费支持。“十五”期间,我所依靠自主开发的科研项目共签定转让(承包)技术合同9项,合同额达2000余万元。

    四、“十一五”科技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发挥我所在大豆蛋白开发等项目建设方面的优势,将工作重点放在大豆蛋白深加工与活性物质的提取研究上,通过工艺及设备的改进和项目综合开发能力的拓宽,降低综合生产成本,提升项目的整体竞争实力。同时积极探索项目的产业化路子,努力实现自主研发、自我转化,真正将科技变为生产力,让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开花结果,形成科技产生效益、效益反哺科技这样的良性循环,促进科研所的发展壮大。

    在检测技术研究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加大快速检测研究、使用力度,努力使检测工作能力适应粮食生产、加工的新形势。

    五、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自国家实行事业费核减以来,近十年的时间,粮食系统的院所多数为生存而奔波,有的实行承包经营,有的压缩人员、缩小业务范围,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我所在经历了痛苦的调整后,通过实施内部改革,开展贸易经营,逐渐闯出了一条科、工、贸共同发展的生存发展之路,虽然经济实力壮大后,对科研工作的投入逐年增加,给科技工作提供了很多扶持政策,科研与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的结合日益紧密,但依靠自身条件,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的条件仍然有相当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当前制约我系统科技工作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科技力量不足,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十几年的科技市场化之路,科研院所经受了考验、锻炼了队伍,相当部分的院所已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化,但由于生存压力较大,集体储备捉襟见肘,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不从心,人材培养几近停滞,吃老本的现象突出,发展后劲相当有限,严重制约了粮食科技发展步伐。

    (二)项目含金量低,与市场需求有一定距离。由于受人才、信息、资金等等因素的制约,许多研究工作的短期行为突出、研究水平不高,短平快的项目多,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少,不是市场不接受,就是市场需要的又拿不出成熟技术,加之多年来粮油生产加工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科技似乎无用武之地,使科研与市场需求长时间形成两张皮,缺乏有机地结合,人们不愿意在科研上前期投资,项目研究的针对性不强。科研与企业发展没有形成互动关系,科技开发的良性循环没有建立起来。

    (三)对科技的支持通道不畅。近几年国家科研经费压缩,科研经费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一些院所的研究项目,由于后续经费跟不上,不能进行放大试验,有的虽然手中握有技术,却长期给别人做嫁衣,想依靠自身技术发展起来,在转化的投入上又遇到难题。国家各类扶持资金对有一定规模的、实力较强的企业、院所的支持较大,而对处于发展阶段、急需支持的中小院所却缺乏有效的扶持,不利于调动院所发展的积极性。

    因此,对今后的粮食科技工作我们建议:

    (一)注意保护和发展现有科技体系。现有的粮食科技体系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几代人的努力建立起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十几年的市场运作对研究基础的冲击较大,建议在“十一五”科技规划中,加入“保护和发展现有科技体系”的相关内容,宏观上形成对现有科技体系的保护与支持,稳定科技队伍,保住一定量的研究力量,促进各方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确保粮食科技工作的发展后劲。

    (二)支持鼓励院所的自主发展。国家应有计划地扶持科研院所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创办实业,这样做既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技术,更有利于调动院所发展积极性,促进和加快成果的转化,起到提高研究项目的含金量,增强院所自我生存发展能力的作用。

    (三)合理确定院所发展重点,借助国家粮食局的信息优势,分析研究各院所人才、技术、基础设施条件及当地粮食种植、加工、使用特点,帮助省市院所找准各自的发展优势,选定发展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小而全,突出发展优势项目。国家在财力、信息、技术支持方面也根据其特点有所侧重,不搞重复建设,避免无为竞争;同时国家科技主管部门有计划有目标地选定、承接国家重点研究项目,集中院所优势力量,做好协作攻关,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研究任务,解决任务不均、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提高整体研究实力,推动全国粮食科研工作的协调,稳定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