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粮食科技工作总结与“十一五”规划 福建省粮油科学技术研究所 |
一、“十五”粮食科技工作总结 1.坚持科技创新,增强技术储备 进入21世纪,我国粮油加工业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福建粮食科技工作应把握机遇、结合省情、跟踪国内外前沿,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来发展壮大我省粮油加工业。“十五”期间,我所粮食科技工作总体做法是以加入WTO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生活由小康向富裕过渡时期对粮油食品的需求为目标,来开展科研开发工作的。“十五”期间,我所向福建省科技厅申报科技项目8项,争取到立项的有《玫瑰茄籽油开发》、《真菌营养油脂的开发》、《绿色食品农业产业化生产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生态型淀粉接技共聚物超吸水剂》和《高效节能技术研究》等5个课题,共获得资助科技经费76万元,这五个项目先后完成并通过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其中,由我所承担、与外资福建省高龙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的《高效节能技术研究》项目、2003年2月通过福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项装备技术在合作企业100t/d鱼油连续精炼生产线上应用,生产出的食用鱼油等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省科技项目合同的要求,节约能耗60%以上,为企业取得显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技术属国内先进水平,专家建议在油脂企业推广应用。2005年,我所《玫瑰茄籽油开发》与《高效节能技术研究》两个项目,分别获得省级优秀技术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2.持续开展技术服务,不断提升整体实力 我所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题,贴近企业,为行业开展技术服务,提高科技在企业及产品中的含量,推进企业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五”期间,我所继续发挥科技和专业人才的优势,为企业开展各类技术服务达30项。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开始有偿技术服务以来,我所先后为全省粮油食品(饲料)企业开展成果转让、技术服务170多项,在为企业创经济效益达数亿元的同时,也增加本所数百万元的经济收入。“十五”期间,根据福建缺粮油的省情和全省粮油加工业的现状,以及本所的自身优势特点,于2000年向福建省科技厅申报并立项,承担了《福建省粮油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将本所近期所取得一批科研成果,以及全国同行科研院所对我省有推广意义的成果,进行集成,组装和配套,加大工程化,使之成为企业能直接应用的成熟技术,为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经过近3年的建设,对我所原有7个专业实验室和粮油中心检验室等科研设施重新进行改造提升,并从省财政争取到55万元资金投入建设。2003年《福建省粮油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项目验收组充分肯定了依托我所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用现代高新技术,解决粮食油脂加工及延伸加工领域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不断研究开发新设备(装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将已集成技术或装备扩散到本行业中去,进而推动本行业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该中心在粮油深加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受企业的欢迎,在社会上享有知名度,先后为我省各类相关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并获得经济效益,为我省粮油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2003年5月福建省科技厅批准同意将《福建省粮油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入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体系,予以授牌。2004年底,福建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我所本中心,按照《福建省工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考核评价指标(试行)办法》的要求进行考核达标,对我所的科技创新和中心功能建设予以肯定。 本所《福建省粮油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涵盖粮油食品检测的内容。根据福建省政府闽政[2002]28号文,关于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五年计划的要求,我所发挥原有“粮油中心检验室”检测技术的优势,主动参与规范粮油市场的活动,做到有所为才有位。原有“粮油中心检验室”是1978年福建省编办批准的科研检测机构,并取得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但尚未列入审查认可单位。为此,在“十五”期间,历经2年多通过科技改革渠道的呼请,2003年3月福建省科技厅、省委编办等5个部门联合行文,同意我所“粮油中心检验室”保留其公正性检测机构,更名为“福建省粮油中心检验站”,并重新进行登记。同时还争取到福建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拨款50万元,用于该站购置仪器设备。“十五”,本所“粮油中心检验站”继续面向全省行业企业开展粮油食品(饲料)样品检测服务。 “十五”期间,我所在技术服务水平方面,把握和跟踪国内外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根据福建是缺粮油的省情,但又是社会需求保持较高的全国粮食消费省份,粮油加工业在福建有其特殊的地位。针对福建粮油加工业“企业规模小、数量过多、经营分散、生产集中度不高;产品总体质量水平和档次不够高、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的产品少、附加值低”的现状,积极发挥本所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1995年以来,本所与厦门中盛粮油企业公司长期合作,从技术上扶持企业做强做大。该企业从1993年的一个村办的小榨油坊开始创业,经历三次的技改,扩大生产规模,如今已发展为年生产能力达7万吨,产值5亿元,生产“盛洲”牌花生油、调和油、葵花油及菜籽油等食用油系列品牌产品,荣获全国首批“放心油”和福建着名商标的光荣称号,跃居为厦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又如,本所发挥科技和专业人才的优势,为民营企业福建新世纪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新建一条300t/d油脂精炼生产线,2003年该企业新增产值2.66亿元,创税利5000多万元;2004年,又对该生产线进行工艺改造,将本所集成的先进工艺——新型结构填料脱臭塔和高效热回收系统技术在该线上推广应用,企业吨产品降低成本约10元,该企业年加工油脂产量达4万吨,总产值2.48亿元。再如,本所利用福建有悠久种植油茶籽林的山区资源优势,先后与清流县永得里食品有限公司、福建丰享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油脂企业,研发可与“油中之王”橄榄油相媲美的具有福建特色的“油中珍品”——油茶籽油系列产品,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我创新能力 “十五”期间,我所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根据福建(闽政办[2000]91号)文《关于推进省属开发型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实施意见》和闽科政[2000]18号文《福建省推进省属开发型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我所是福建省级13家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的所,2000年底完成了转制方案的报批,并办理13位提前退休人员的相关手续,以及转制专项经费110万元拨补等事项。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快科技产业化进程,福建省政府又相继出台了闽政办[2002]178号文《福建省省属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省政府闽政[2004]9号文《关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闽科政[2004]27号文《关于同意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等13家省属转制科研机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批复》,我所按照福建省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文件规定,在福建省粮食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于2004年成立了我所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并在省局研究成立的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所的产权制度工作。2005年,我所根据省政府9个相关部门文件批复的要求,进行了改制前涉及的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职工安置、土地评估处置和国有股份设置等项工作。“十五”期间,我所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在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情况下,稳妥地推进改制的进程,做到“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改革”,扎扎实实地抓好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工作。目前,本所改制工作仍在进行中。 “十五”期间,我所在福建省粮食局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路线方计政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紧紧围绕发展为第一要务,经全所同志共同努力,积极进取,求真务实,为我省粮食行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面对新的形势要求,我所在粮食科技事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粮食科研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储备。以往可以通过省部科技部门及主管局申报立项较多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经费上的支持,现在很难争取到立项,逐渐使省级地方的开发应用科研究所丧失技术上的优势。二是科技队伍萎缩,缺乏领军人物。1975年创所时期的科技人员相继退休,目前省级开发院所处于体制改革时期,失去往日吸引人才的优势,缺乏较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物、及既懂科技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科研条件有限、缺乏研发的中试基地。九五期间我们意识到:提供粮食科技发展的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省级开发所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不拥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主要产品等问题,曾向省科技厅申请建立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中试基地,几经努力未获成功。 这些主要存在的问题都有待在“十一五”期间加以认真解决。 二、“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规划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一步推动我省粮食科技事业与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粮食局关于“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和省局的工作部署与要求,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我所“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从福建缺粮省与粮食主销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福建海峡西岸区域优势和农业优势产业资源与本所优势的技术资源;“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粮食物流散粮应用技术,粮油深加工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及转基因粮食食品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应用,促进粮食科技与粮食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增强科技研发总体实力和经济实力,“十一五”期间粮食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高,为我省粮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科研总体水平上新台阶。 2.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域优势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竞争、协作、流动、开放”的运行机制,提升我所在全国地方粮食科研院所中的位置。 3.“十一五”期间对我省特色油料资源开发,生物技术,变性淀粉精细化工产品,新材料等重点技术、工艺、产品有新的突破;加大对粮油食品精深加工及延伸加工领域的关键性,共性技术的研发,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 4.努力将《福建省粮油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省粮油中心检验站》建设成具有一流检测手段和研发实力的粮食工程技术转化平台,并积极申报组建国家粮食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粮食科技团队,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工作议程,加快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年青科技人员和科技创新人才,要营造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三)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所粮食科技工作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中心,为推进粮食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保障福建粮食安全,按照发展目标,提出粮食科技重点任务。 1.特色油料资源开发与成套加工技术: (1)茶叶籽油冷榨,低温连续精炼与精制皂素膜技术 茶叶树是一种叶用植物,长期以来主要利用茶叶,成熟的茶叶籽除极少量用作繁殖茶树外,大部分任其脱落腐烂,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茶叶籽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中国是产茶大国,又是茶叶的主要消费国,茶园面积居世界第一位,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叶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福建省是我国茶叶生产、贸易第一大省。本项目以茶叶籽为原料,开发植物油料新资源,开展茶叶籽油冷榨,低温连续精炼与精制皂素膜技术等产业技术研发。与有关企业在我国白茶之乡福鼎市建有有机茶园基地,及在大型油脂厂合作进行产业化生产试验。 (2)油茶籽油深加工成套技术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最大的木本油料之一。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八山一水一分田”,油茶籽资源丰富,省科技厅、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大力提倡扶持油茶林基地建设,全省种植面积达170万亩,产油约1.7万吨,占全国油茶籽的10%。本项目利用《省粮油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成果,从特色油脂制取精炼、深加工等技术环节加以集成、组装和配套,向本行业提供工程化、规范化油茶籽深加工成套技术,开发符合国标的油茶籽食用油,注射用油茶籽油,茶皂素等高质量产品。本项目实施对推动我省油茶籽特色植物油加工业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逐步实现农民技术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具有深远意义。 (3)玫瑰茄籽油开发 玫瑰茄是福建省闽南地区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采收花萼出口创汇,玫瑰茄籽则遗弃肥田,而玫瑰茄籽中含油高达28-32%,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饼粕中含粗蛋白为25-28%。我所研究成功玫瑰茄籽油生产新工艺,项目通过省级技术鉴定。专家鉴定意见认为“玫瑰茄籽油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属国内首创”。“十一五”期间,将上述研发技术成果集成、组装为企业提供成套的特色油料资源开发与加工技术,以推进功能性植物食用油产业化进程。 2.福建粮食物流中心的建设 构建以粮食散化流通为主要内容的高效、便捷、安全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组建福建粮食物流中心是福建粮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福建省粮食自给率为50%左右,商品率约为27%。全省粮食消费品种以稻谷为主,约占58%,其次为玉米、小麦、大豆、薯类等杂粮。近几年福建已成全国粮食第三缺粮大省,粮食物流设施未成系统,省级和地方粮食仓储设施“小、散、低”的问题较突出,全省散粮流通比例仅占2%左右。 十一五期间,拟规划依托省会城市福州和闽南金三角(厦、漳、泉),及福州杜坞、南安官桥、漳州浦口、龙岩闽西等四大粮食批发市场,联合大型粮食企业,创建福建粮食物流中心,以推广粮食流通先进、适用的新技术为主,开展粮食深加工,进行发芽糙米加工新工艺新技术与加工装备的研发及粮食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实现在规划期内初步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实现主要粮食物流通道的“四散”流通和整个流通环节的无缝化连接,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目前,每百万元GTDP产生的运输量,我国为870t.km,美国则高达4972t.km)、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确保福建粮食安全。到2010年全省散粮流通比例提高到30%,2015年初步实现福建跨省区和省内区间的“四散化”,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目标。 3.推进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我所属转制粮食科研所,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粮食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要按照国家赋予的职责、定位、加强科研机构建设;要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竟聘上岗,引入效争机制,建立竞争、流动、开放的科技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建设有福建特色和本所技术优势的项目和领域。 4.开展生物技术研究,推进高新技产业化 我所承担的《真菌营养油脂的开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已于2002年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鉴定意见以为:“项目以被孢霉为出发菌,采用紫外诱变和表面活性剂正面筛选方法,筛选出了高效生物合成Y-GLA、DHA、ARA的高油菌株A1-6和A2-6,其每升发酵液中含有GLA1.53克/升,ARA1.16克/升,DHA90毫克/升,酸价≤4,过氧化值≤12,达到标的要求”、“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扩大实验研究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营养油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三株新的菌株在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方面已达到国内研究先进水平”。该成果,“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转化形成工业化生产,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科技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 5.加强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我所近几年重视节能技术,新材料和淀粉精细化工产品等技术、工艺、产品的开发,包括“高效节能技术研究”、《M.S-90化工淀粉中试试验研究》、《淀粉超吸水剂的研制与生产技术研究》、《淀粉接枝共聚物GCS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薄膜的工业化生产及应用研究》、《生态型淀粉接枝共聚物超吸水剂》等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将上述技术成果加以延伸,集成,推广应用,为我省粮油加工业提供技术服务,使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化、产业化生产。 6.组建国家粮食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申报组建国家粮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所建设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以充分发挥粮食流通与粮油加工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化、产业化基地和粮食行业关键性、共性技术转化平台的作用。对于提升我所科研整体实力和企业服务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所将积极申报,组织项目实施,把筹建中心工作落到“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实处。 (四)组织措施 1.加强领导、切合实际,制定“十一五”粮食科技规划 要充分认识粮食科技对粮食产业化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作用,切实制定好“十一五”规划,加强粮食科技领导,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粮食科技的中心任务,优化创新环境和工作条件,调动全所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市场资源配置及本所技术优势的发挥形成产学研联动格局,根据市场的需求,科学安排项目,把中心、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形成项目、基地、人才互相协调的科技发展局面。切实加强粮食科技领导,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 2.积极争取粮食科技政策支持 要努力争取《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发展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和《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落实,争取国家、省、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增加省级粮食科研经费预算,增加粮食科技投入。 3.进一步完善本所创新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跨部门、跨行业协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制定创新激励机制,体现多劳多得收益分配原则。增强自筹资金投入能力,争取多渠道对粮食科技的资金投入。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