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自主创新 发展高新产业

黑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是黑龙江省粮食安全储藏和粮食深加工方面的科研中心。建所35 年来,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高、技术专,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十五”期间, 黑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坚持科技服务于发展,创新立足于需求的方针,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其中有7个项目获得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取得了跨跃式发展。

    一、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自主创新

    黑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始终把人才的开发、引进和培养作为自主创新的首要任务,不断扩大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素质。一是不惜代价引进人才。二是立足长远培养人才。三是放开眼界借助人才。目前,这些人才在科技研发上已充分展现出他们的创新价值。五年来,共完成醇法连续生产浓缩蛋白技术、湿物料挤压脱溶技术与设备等创新项目6项,已获得国家专利5项。

    二、以科学准确的定位引领自主创新

    黑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在自主创新中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自主创新原则,注重把握好找准定位。一是在科研课题选项上立足地域资源优势,把发展交叉学科和前沿技术作为自主创新的目标定位。二是整合科研资源,发挥我所近十几年在大豆深加工方面的科研优势,把生物技术和专业技术结合应用在生产加工环节上,作为自主创新的目标定位。三是把深入研发系列技术产品,增加技术储备作为自主创新的目标定位。

    三、以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哺自主创新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黑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注重坚持把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自主投入研发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该所走出了“双向延伸、中间提升”的新路子,从两端延长大豆深加工的产业链,在加工的中间环节提升技术含量。一是在原料产品选育新品种基地化种植方向的延伸。二是将中间产品经分离纯化,由饲料级向食品级和医药级方向延伸。三是在加工的中间环节提升科技含量。将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于生产工艺,在一条生产线上连续生产出多种产品,实现了简捷、高效、低成本的目标,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将依照《国家粮食局关于“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遵照聂局长视察我所及公司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层次。立足于大豆深加工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和不断完善以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支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区域技术优势为核心的,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创新模式。以不断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目标,向技术集成、研制高端产品和拓展新领域三个方向发展,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