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团结拼搏
竭力增强我所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粮食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

    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专门从事粮食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从1965年建所以来,一直致力于粮食储藏保鲜技术、储粮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粮油质量标准及检测技术、粮油检化验仪器、仓储设备与器材、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储粮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完成了国家科技项目、部省级科研项目220多项,有70多项成果分别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为我国储藏技术发展、虫霉防治、粮油食品饲料质量检测、国家粮油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以及仓储技术培训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与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国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经过40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生产、技术推广、市场服务和培训交流的科技综合体系,步入了良性发展。

    一、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不断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通过对我所现实、定位和优劣势的思考,提出科学研究才是强所之本,制订了“以知识经济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为龙头,以服务于市场经济为宗旨,以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根本,建立符合自身优势发展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型实体”的发展目标。按照企业化管理运行模式和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运行机制的要求,营造团队精神和快乐工作的氛围。

    二、保证各项工作实施与发挥老同志积极性、培养年青技术骨干、引进人才相结合,缩短我所创新型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时间

    为了解决科技人员断层现象,我们相继制定了返聘人员管理办法、员工再教育管理办法和青年突出贡献奖评选办法等规定,一方面充分发挥老同志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鼓励年青同志边工作,边学习,尽快地提高创新能力成长起来。同时利用所在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引入高素质的人才。

    三、加强科技创新,全面完成各项课题的考核指标

    我所在立项论证和实施承担的国家和企业支持的科研课题中,把科技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基础。每一项课题都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四、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加快研发的创新速度

    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拥有包罗万象的资源,一个研究所就更不可能拥有各种各样的实验条件和人才,而是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发展。我所的发展,广泛地开展了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航空航天719厂和电子10所等单位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实验、生产条件和技术力量,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引入到粮食仓储行业新技术开发上面,加快我所的创新速度。

    在未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的精神,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研平台建设

    1、建设储藏物保护试验基地。我所拟在成都温江区建设储藏物保护试验基地,通过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强技术研发,推动成果转化,迅速提升我所科技创新的能力,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实现我所发展目标和服务于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设功能性、专业化实验室。为满足科研业务发展的需要,计划将在储藏物保护试验基地建设功能性、专业化实验室,包括生态实验室、谷化与转基因实验室、通风实验室等。

    3、建设国家储藏物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五年内将重点研究以干燥为目的的粮堆水分与温度转移规律、开发移动式CO2气调储粮设备和建立低温储粮技术急需的低温仓技术评价体系等课题。在平台搭建成熟后,力争在两年战略期内申报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建设粮油质量检测仪器设备研发中心。我所将坚持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国内有深度影响的粮油质量检测仪器设备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为龙头的粮油检化验仪器、仓储设备销售中心。

    5、完成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认可。为加快与国际检测水平接轨,正在进行对我所挂牌的“国家粮食局成都粮油食品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年内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二、主要科技创新方向

    1、保持并加强我所在粮食储藏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致力于以绿色保鲜技术为核心的储藏保鲜技术与装备、干燥技术、储粮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研究。

    2、积极开展粮油质量标准制修订、粮油检化验仪器设备研发工作,不断完善粮油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体系。

    3、努力引导与推动HACCP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在广大粮食仓储、物流企业的建立和应用,实现对粮食流通产业链各环节中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质量控制。

    4、结合我所在谷物化学研究领域的传统发展优势,力争在粮油精深加工、谷化与生物技术的研究方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继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员工再教育管理办法,根据全所业务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有重点地选派优秀的员工到大学继续学习深造。进一步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管理制度的同时,依靠事业留住人才,依靠待遇留住人才,依靠感情留住人才,使科技人员在所内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