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 积极进取 开创我省粮食科技工作新局面 江苏省粮食局 |
“十五”期间,是江苏省粮食流通体制实现重大变革的时期,是国有粮食企业机制出现深刻变化的时期,是粮食经济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的时期。江苏省的粮食科技工作在国家粮食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内联外引、科技开发、盘活资产、创新图强”的总体思路,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绿色储粮技术、粮食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和新建粮食储备库功能提升为重点的科技进步,为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着力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益意识,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培植品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省粮食科技发展,使江苏省的粮食科技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一、粮食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做法 1、粮食科技投入力度明显加大,科技带动力显着增长。 “十五”期间,全省粮油工业科技投入累计达32亿元,共完成科技项目1000多个,其中各级龙头企业科技投入累计达25亿元,完成项目700多个,比“九五”科技投入翻了一番。 2、粮油加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规模产出量明显提高。至“十五”末,全省列统粮油加工企业885家,其中各级龙头企业达125家,省级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了56家(其中国家级3家)。“十五”期间,江苏省米、面、油产量合计达3637万吨,总量在全国省份中名列前矛。 3、粮油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一是粮油加工业效益显着,二是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龙头企业的行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四是龙头企业的品牌建设成效明显。 4、应用新材料,推广新技术,提升国家储备粮库储备功能。一是选择合适仓型,二是推广外墙喷砂饰面,即粮库外墙饰面采用喷砂方法,为工程质量评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创新拱板高空制作,四是优选保温材料,五是首创内环流熏蒸技术,六是应用混流风机,七是首用小型低温干燥设备。 5、科学储粮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继续推广应用机械通风储粮、环流熏蒸、微机测温、低温干燥、“三低”储粮、净粮保管、尼龙复合薄膜密封、吊顶粮面压盖隔热、缓释熏蒸等先进保粮技术,全年科学保粮率达80%以上。 6、江苏省粮食质量科技检测水平不断提升。2002年以来,江苏省粮食局的粮油质量监测所进行扩建改造,配置了一批先进的粮食检测仪器设备,并于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实验室验收;各地也逐步加强了质量监督机构的建设,添置、更新仪器设备,调整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粮食质量检测体系。 7、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十五”期间通过深化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研究探索人事人才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重视和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工作,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水平。 二、主要经验体会 1、强化科技意识是推动粮食科技进步的前提。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刻分析实施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对实施技术创新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2、加大科技投入是推动粮食科技进步的关键。在科研项目上要舍得下本钱,并要经常走出去,或请进来,使企业能不断地汲取社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精髓,有选择地为我所用。 3、实施品牌战略是推动粮食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 4、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粮食科技进步的根本保证。 三、求真务实,开创粮食科技工作新局面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粮食科技工作新方法,形成较完善的粮食流通技术支撑体系,力争对粮食产后减损、绿色高效储运和深加工技术装备等重大技术有所突破;粮食储藏技术达到先进水平,粮食物流和加工技术装备得到优化升级,粮食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农村传统粮食流通方式得到改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持续研发能力强的粮食基础科研队伍,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