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

浙江省绍兴县粮食局

    绍兴县位于浙江省东部,地处长三角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面积1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94万亩,人口71万人,是粮食主销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近10多年来一直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连续三届名列全国财政收入“十大财政县”。柯桥中国轻纺城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销售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2000年以来,我们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辐射全县城乡;二是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形成了粮食市场体系,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多元投资建市场,促进区域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我县年粮食总需求量近49万吨,年粮食总产量16万吨,粮食产需缺口33万吨,67%的粮食需要从县外调入。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县域范围内粮源锐减。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又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目前,全县本地人口71万人,加上外来人口30万人,总人口已达100多万人。反映到粮食需求上,就出现了“两个增加”,即外来人口需供口粮增加,农村人口需供口粮增加。为了确保地方粮食供求平衡, 2001年开始,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就如何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构筑新的粮食市场体系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轻纺市场的发展过程,并借鉴轻纺市场的成功经验。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新的粮食市场体系,应该由三个层面组成:组建粮食批发市场,建立粮源基地,培育一批销售网点。三者之间,粮食批发市场起龙头作用,粮源基地起应急作用,销售网点起供应作用。近5年来,我们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多元投资兴办粮食市场。粮食市场的开办,需要有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该地有较大的粮食消费潜力;二是广大粮食经营者有兴办市场的内在要求;三是兴办粮食市场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一句话,就是因地制宜。既不强迫命令,盲目兴办,也不提倡粮食部门、企业包办一切、独家经营,而是多元投资、遵循市场规律。在绍兴县北部安昌古镇一带,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民间的粮食交易就一直非常活跃。甚至早在计划经济年代,地下粮食交易活动也屡禁不止。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贸易活动在周边县、市中已有了相当的影响。所以,我们最终决定,绍兴县的粮食批发市场建立在安昌古镇。2002年,县粮食总公司和安昌镇民营企业亚太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0万元(其中亚太高科占51%股份),建设浙江亚太粮食批发市场。市场占地面积100亩,有营业铺面439间,粮库仓容4500吨,电子交易网站一个。2003年3月至2005年年底,粮食市场共成交成品粮油50多万吨,全县85%的口粮基本依靠市场吞吐。目前,市场已经成为浙东地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下一步,我们准备再投资建设与市场配套的500吨级的杭甬运河码头,减少物流费用,降低经营成本,努力向区域粮食物流中心目标迈进。

    (二)远近结合外拓粮源基地。正常时期,粮食通过批发市场流转,口粮供应不会发生问题。但非常时期,粮源还是难以保证。2003年“非典”期间,市场内2000多吨大米两天内就抢购一空。通过这一事件,我们认识到,在市场化条件下,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关键时要拿得出应急粮源,平抑市场。为此,我们在县内抓粮食订单的同时,县外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掌握粮源。2003年至2005年,我们分别在黑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等地建立了10万亩远、中、近三个粮源基地。黑龙江省基地松散型合作,主要考虑解决储备粮轮换粮源。江苏、安徽两省毗邻浙江省,公路运输一天可以抵达,采用相对紧密的合作方式。在江苏省阜宁县,我们向当地粮食企业租赁6000吨仓容粮库,派员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今年,我们计划在安徽省铜陵设点开展直接收购。

    (三)城乡联动确定销售网点。浙江亚太粮食批发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居民口粮配送中心,遍布全县城乡的数百家私营粮油店则实际上成为市场的销售网点。为保障应急状态下的粮食供求,根据绍兴县粮食应急预案,我们2003年选择确定了30个政府定点应急供应粮店(其中县城内3个,各乡镇共27个),统一由粮食局挂牌。这30个私营粮店,平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紧急状况下,则要承担政府投放市场口粮的供应任务。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向他们宣传国家的粮食政策,并给予少量的经济补贴。由于定点挂牌提高了粮店的信誉和知名度,所以粮店业主都非常踊跃,愿意成为定点粮店。

    批发市场、粮源基地、定点网点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我县的粮食市场体系。

    二、深化改革求发展,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

    粮改之初,我县有10个国有粮食企业,在职职工1164人。1999年8月,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正式启动。首先以数十个粮油供应站作为突破口,核实资产,明确权属,在职工内部公开竞投,现场拍卖。稍后,10个经营性粮油企业也全部整体转制,实现了国有资本在一般性竞争领域最大限度的退出,全系统国有企业在册职工人数减少到159人。我们认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企业更好发展,政府对粮食宏观调控需要载体。所以,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我们组建、重组了两个国有独资粮食企业:一个是绍兴县粮食收储公司,一个是绍兴县粮食总公司。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两个公司起到了民营粮食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立足本地抓订单。2001年,全县实施粮食订单收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农民签订购销协议,每年春耕生产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出台当年粮食收购价格,并向粮农承诺:当订单价高于市场价时,按订单价收购;反过来,则按市场价收购。在粮食收购中,各粮站继续发扬优质服务的好传统,对大户开展预约收购、上门收购、稻谷烘干、提供麻袋等项服务。从2005年开始,对种粮20亩、粮食订单在5000公斤以上的种粮大户发放粮食预购定金。2001年以来,县粮食收储公司已累计订单收购粮食6.2万吨,约占全县商品粮的85%以上。

    (二)夯实基础扩储备。全县现有4万吨县级储备粮食规模,常年各级粮食储备数量保持在6万吨左右,地方粮食安全得到了保障。

    (三)着眼发展建粮库。针对我县粮库基础设施落后,粮食储备规模逐步扩大后仓容不足的实际情况,2002年,我们征地70亩,投资3000万元,建成3.3万吨仓容粮库。2003年以来,按照“相对集中、调度便利、有利轮换、储存安全”原则,通过“留、扩、建、改、拍”,力争用4年左右的时间,将现有36个粮库整合成12处,逐步构建以3个较大型粮库为骨干,辐射其他9个粮库的粮食储存和调控体系。

    (四)经营拓展创效益。一是由内向外,拓展国际粮食贸易业务,直接参与国外进口粮食的购销活动,大进大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二是参与中国轻纺城的投资,在两大重要市场——轻纺城西市场、轻纺城北联托运市场中分别拥有35%、38%的股份,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行业伸展利农民。2002年,县粮食收储公司联合全国劳模、种粮大户倪长兴等43户种粮大户和民营大米加工企业共同参股组建了富硒稻米合作社,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粮食行业组织。合作社在粮食主产乡镇建立万亩稻米生产基地,又在农民会员中推广种植富硒稻米,带动农民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在合作社中,粮农负责种植,收储公司负责收购,大米加工企业负责加工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