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企业重组 实行强强联合 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湖北省监利县粮食局 |
1999年以来,我们积极稳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减员分流、重组改制和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经过近7年的努力,截至2005年底,实现了“五个100%”的改革工作目标:5995名在岗职工100%置换身份;73个企业事业单位100%改制;1094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918名内退人员基本生活费清算和养老保险金缴至退休年龄后100%交社保部门托管;遗属生活补助费按政策及标准100%一次性发放。特别是企业改革中,我们重视企业发展,组建了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探索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一、整合优良资产,推进企业重组 我们坚持把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通过整合优良资产,推进企业重组、工商联合联营,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998年粮改以前,全县国有粮食附营企业共有大米加工厂25个,日大米加工量500吨,资产5000多万元。到2001年,由于企业改革和当时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下滑,这批大米加工厂全部关闭停产。为了盘活这块资产,我们依据有关政策,通过破产程序,经法院裁决,对大米加工厂的银行债务一次性全部消化处理。同年,我们以原黄歇米厂为依托,由黄歇米厂与县粮油总公司合资组建全县粮食系统第一家股份制米业公司——监利县健良米业有限公司,为以后组建粮食产业化公司打下了基础。 监利县健良米业有限公司组建之初,注册资本只有55万元。由于经营灵活,当年赢利23万元。“健良”牌大米在湖北省武汉市和广东省南方市场逐步打开了销路,产品供不应求。健良米业有限公司的成功运作,使我们初尝了甜头。2003年初,全县11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纷纷要求加盟健良米业,加之当时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持续多年低迷后恢复性上涨,促使我们组建企业集团。我们决定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附属的11个米厂联合起来,组建“湖北健良粮油集团”(以下简称健良集团)。 健良集团是在原监利县健良米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通过扩股增资组建的。2003年初,我们把监利县米厂等5个加工厂的优良资产注入监利县健良米业有限公司,使该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5000万元后,积极向省工商管理局申报,组建集团公司。同时,全县11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同步对其托管的附属米厂,通过吸收民营资本或员工投资入股形式,组建子公司。2003年10月,湖北省工商局批准成立“湖北健良粮油集团”,注册资本为1.053亿元,其中国有资本1.0096亿元,占95%;社会资本440万元,占5%。健良集团下辖11个子公司,拥有11条精制大米生产线,5条饲料生产线,配备5台大米色选机,生产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共有员工180人,具有年加工大米20万吨,饲料15万吨,生产编织袋1200万条的生产能力。2003年10月至2005年底,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共加工大米19.6万吨,混合饲料7.6万吨,生产编织袋1500万条,实现销售收入4.19亿元,创利447万元。近3年来,健良集团整体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健良”品牌大米被评为省级、国家级“放心大米”和 “湖北省着名商标”。健良集团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健良集团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市场竞争中仍然面临挑战。第一,该集团是从国有粮食企业中脱胎出来的,虽然是股份制,但国有股比重很大,体制不活。第二,监利县地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结合部,洞庭湖平原有上市公司金健米业集团,在监利县有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福娃集团(以下简称福娃集团)。而后起的健良集团处于两大实力雄厚的米业集团的夹缝中,竞争力不强。为了摆脱竞争的劣势,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省粮食局的支持下,我们开始与福娃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打造湖北第一粮食产业化企业。 福娃集团是我县民营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雄厚,品牌知名度高,长期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学院以及湖南长沙农科院有合作关系,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研发、营养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具有一流的管理模式和优秀的技术人才,及遍布全国的产品市场销售网络。福娃集团资信非常高, 从1997年起,连续8年被农行湖北省分行评为“三A”信用等级,2003年省农发行确定为银企合作首批试点企业,成为全国第一家由农发行直贷的民营企业。特别是“福娃”商标与2008年中国奥运吉祥物同名,大大提高了福娃集团知名度,为未来发展带来无限商机。 健良集团也有很多优势是福娃集团不可比的:粮食收购网点分布合理,仓储条件优良,生产设备先进。如果两个集团联合,实施战略重组,就能优势互补,做大做强监利米业。两个集团重组后,拥有10台色选机、28台抛光机、8台定量包装机等精加工设备,年生产大米35万吨,居全省粮食行业之首。可实现年销售额10亿元。同时可争取省政府关于优质稻板块建设、财政贴息、粮食物流园区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到目前为止,健良集团下属的金粮米业公司、布谷鸟米业公司与福娃集团的合资重组工作已经交接,今年内健良集团的其它子公司将全部与福娃集团重组完毕。 三、正确把握机遇,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2004年和2005年中央两个1号文件的出台,给“三农”工作,尤其是对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国家要求粮食主产区立足粮食资源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区域经济,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扶持主产区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务。同时,我县作为全国水稻第一县,具有做大做强米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果全县的粮食生产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每年可提供商品粮12亿斤,是发展粮食产业化的物资保障。加上省委、省政府及省粮食局近两年对粮食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和省长罗清泉多次指示要在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化,省委副书记陈训秋专程到我县调研粮食产业化工作,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发展粮食产业化仅有粮食产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优质的粮源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大米,才能创造品牌。过去我县粮食经营的格局是“四多四少”:劣质稻多,优质稻少;卖原粮多,卖大米少;粗加工多,精品名牌少;散户经营多,规模经营少。而优质粮源必须靠订单来保证,用订单推动农民调整种植结构。2003年至2005年,我们为了打造“健良”大米品牌,每年重点在5个乡镇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与2.3万农户签订中稻和晚稻优良品种订单,订单面积达20万亩,每年履约收购优质稻2亿斤左右。开展订单农业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企业与农民在利益上的关系,我们在利润分配上多给农民。2004年,粮价上涨,农民不愿按订单履约。我们采取先按订单价收购,再根据市场行情和企业经营效益与农民实行二次加价结算,保证了当年的粮食订单收购履约率达80%以上。通过订单农业,一方面调动了农民种优质稻的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粮源,通过精深加工创效益,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 着眼长远,高起点发展粮食产业化。我们从组建健良集团之初,就把健良集团定位在打造湖北第一米业集团的起点上。当时,我们在企业改革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000万元用于更新厂房、添置设备,聘请武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教授对员工进行质量体系的全员培训,请武汉理工大学策划公司对健良集团从产品包装、标识、广告宣传进行了全方位策划,并制订了5年和10—20年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使健良集团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健良集团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定规模和实力。为了求得更大发展,我们主动与民营企业福娃集团战略重组,健良集团以现有的厂房和设备入股,持股49%,福娃集团以现金入股,控股51%。通过强强联合,健良集团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