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三老”问题 全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安徽省粮食局 |
一、创新思路,着力解决“三老”问题 2001年底,我省国有粮食企业有2012个,其中购销企业1078个;在职职工总数高达17万人,其中购销企业11.8万人,离退休职工3.8万人;粮食年均库存200亿斤以上;累计粮食财务挂账亏损达200多亿元。“三老”问题严重制约粮食流通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2002年初,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皖政[2002] 8号),全面启动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经过3年多的强力推进,实现了“老人”走得稳、“老粮”卖得快、“老帐”挂得实的预期目标。 (一)分类改革,着力解决好职工分流安置和改革成本筹措两大难题。解决老人问题,主要是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围绕这一问题,我省结合实际,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改革、整体推进等措施,妥善化解。 1.采取多渠道筹集改革资金。依据省政府8号文件规定,采取财政补助一块、资产变现一块、企业积累一块的办法,多渠道解决资金难题。一是率先突破省级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安排4亿多元作为支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成本。即按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际解除劳动合同职工人数,人均补助5000元。二是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参照省里政策,有的市县在与当地农发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从粮食风险基金包干节余中切块安排一部分。三是变卖闲置资产,出让国有土地和未房改的公房,仅此一项全省就达3亿多元。四是清收外欠款和职工欠企业的往来款。五是应返还企业自有公房的售房资金。六是政府土地收储中心对粮食部门一时不能变现的城区土地进行收购,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企业用于改革成本。七是企业历年经营积累等。全省累计筹措改革资金23亿多元,使企业改革资金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2.采取“五个一批”办法分流富余职工。即:择优聘用一批:按照定岗定员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办法,在企业现有职工中重新聘用一批,实行一年一聘。内部退养一批: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职工实行企业内部退养,由企业发放一定生活费,按规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待达到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协保养老一批:对不符合内退条件,年龄偏大或工龄较长的职工,可以实行协议保留养老保险关系,按规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待到内退年龄时,办理内退手续,享受内退人员待遇。也可以自愿申请解除劳动合同。自愿解除一批:本着“政策公开、职工自愿、企业自主、规范操作”的原则,鼓励职工自愿申请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对自愿申请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按连续工龄每年补助一个月标准工资。逐步脱钩一批:对既没有自愿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又不参加竞争上岗,既不符合内退条件,又不符合协保条件的职工,采取逐步脱钩的办法,在规定时间内由企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 3.以人为本,积极为分流职工转岗再就业创造条件。首先,将企业职工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对依法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做到“结清两笔账、办好三个证、转好两个关系”。即结清经济补偿金和历史拖欠资金,办好养老保险证、失业证和下岗再就业优惠证,转好人事档案关系和党团组织关系,为分流职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其次,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组建城镇粮油连锁店和农村服务社,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富余职工。对暂时没有转岗再就业的,各地还认真负责地与劳动、民政等部门搞好衔接,使这部分职工享受失业保险金或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截至2005年底,我省国有粮食企业职工由17万多人减少到3.04万人,与2001年相比减少83%,其中购销企业由11.8万人减少到2.37万人,减少80%;全省国有粮食企业累计依法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13.34万人,其中购销企业10.26万人;支付经济补偿金18.64亿元,其中购销企业14.58亿元;补交养老保险费3.27亿元,失业保险费5956万元,医疗保险费4526万元。退休人员退休金全部移交当地社保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在岗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 (二)抓住时机,积极解决“老粮”、“老账”问题。 1.新老划断,处理“老粮”。粮食市场放开前,我省对购销企业库存的“老粮”实行“新老划断、锁定数量、锁定价格、分步销售”的办法,由过去单纯按库存数量实行定额保管费用补贴的方式,改变为降低保管环节补贴标准,切块增加销售环节补贴和奖励,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老粮”销售。全省账面锁定的158亿斤“老粮”仅用一年时间就全部销完。使企业走出了“收得多、补得多、存得多、亏得多”的怪圈。仅此一项,就减少利息费用方面的财政支出近8亿元。 2.严格政策,处理“老帐”。2003年10月,省政府决定由审计部门牵头,财政、粮食、农发行等有关部门配合,全省抽调1000多人,集中3个月时间,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老帐”进行全面清理。确认全省从1998年6月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新发生粮食财务挂帐104.5亿元,其中:政策性财务挂帐96.4亿元,占国有粮食企业“老帐”的92%,企业经营性亏损和不合理资金占用8.1亿元,占8%。对政策性挂帐,已于2005年9月全部从企业剥离,划转到县(市、区)粮食局集中管理。对政策性之外的各类亏损挂账,按照“债随资产走”的原则,结合产权制度改革的不同形式,分别落实挂账主体。一是以县(市、区)为单位组建国有独资的粮食购销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性挂账全部集中到这些公司统一管理。二是组建若干个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企业改制前经营性挂账分割划归到新组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承担。三是尚未触动产权改革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其经营性挂账挂在原企业,实行专户管理,新老划断,逐步消化。“老帐”的妥善处理,为国有粮食企业轻装上阵,在竞争中谋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创新模式,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我省以减员分流为重点的第一步改革在2003年下半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一步改革只是放下“三老”包袱,并不意味着国有粮食企业就适应了市场竞争。“改到难处是减员,改到深处是产权”。为打造新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我们在巩固减员分流成果的基础上,适时启动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第二步改革。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制定了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第二步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了产权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形式。这是我们争取省政府出台的又一个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全省第二步改革的主要文件。 (一)把握方向,不限模式。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中,我们始终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在改革的方向上,我们提出无论怎么改革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有利于企业制度创新、机制转换;有利于企业加快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激活国有存量资本;有利于国有资产不流失、银行债权不悬空;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确保政策性经营;有利于发挥主渠道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在改革的形式上,我们提出不设固定模式,不搞一刀切,允许多种形式并存。重点推广资产管理、集团带动、撤并重组、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出售转让等六种改革形式。鼓励各地大胆创新,大胆实践。 (二)鼓励创新,分类指导。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省各地创造出以下几种产权改革模式:一是南陵县的资产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撤销原有独立核算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建一个带有资产管理性质的国有独资县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统管“老人”(内退、协保人员)、“老粮”、“老帐”(经营性亏损)、老资产,承担政策性粮食经营业务。县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以统管的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成立了6个国有控股、职工参股和法人持股的股份制购销公司,其余固定资产实行租赁经营,投资、租赁收益连同政策性经营收益用于解决“老人”,消化“老帐”。股份制公司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和收入分配“以岗定薪、以效计酬”制。运行三年多来,效果显著,连续赢利。这是我省产权制度改革的主流模式。二是六安市金安区的集团带动模式。具体做法是: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业集团为核心,组建天业集团金安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天业集团粮食工业园、天业集团禽肉食品深加工有限公司。金安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实行国有独资,拥有7个国有控股粮食购销公司,主要承担政府委托的政策性业务。对原粮食储备库和粮食加工企业的存量资产进行整体开发,退城进郊,筹集资金,加快天业粮食系列产品开发,形成集粮食仓储和粮食精深加工为一体的粮食工业园。三是六安市裕安区的股份合作模式。具体做法是:区国有独资粮食购销公司选择中谷粮油集团安徽粮油有限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对原粮食购销企业进行重组整合,组建新的粮食购销公司。中谷粮油集团安徽粮油有限公司以现金收购基层粮食购销企业部分有效实物资产,占51%股份。区国有独资粮食购销公司以基层粮食购销企业部分有效实物资产作价入股,占49%股份。另外,各地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撤并重组、租赁承包、出售转让等多种形式,整合区域资源,优化粮食购销企业的布局和结构。 上述几种产权制度改革模式,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产权明晰。二是国有资产管理有载体。三是“老人”、“老帐”有着落。四是宏观调控有抓手。五是企业运行机制得到转换。六是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 (三)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中,我省充分发挥南陵模式的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5年底,全省有91个市、县(市、区)基本完成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41个县采取资产管理模式,9个县采取集团带动模式,撤并重组企业249个,股份合作(股份制)企业264个,租赁或承包经营企业292个。通过区域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压缩了经营战线,优化了企业布局。全省现有粮食购销企业785个,比改革前减少293个,精减27%。粮食附营企业改革也取得明显成效,全省931个粮食附营企业已有794个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制面达85%,现有独立核算企业384个,比改革前减少547个,精减59%。 三、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产业化经营平台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粮源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产业化是我们的发展之路”。几年来,我们大力开展订单收购,加快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培植和壮大龙头企业,延伸粮食产业链,把粮食资源优势真正变成经济优势。 (一)开展订单收购,实现生产与市场的连接。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引导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信息和市场优势,大力开展优质粮油订单收购。2005年,全省国有粮食企业落实优质粮油订单由2002年的485万亩增加到2859万亩,订单收购粮油由8.2亿斤增加到71.2亿斤,占总收购量的52%。 (二)培育龙头企业,延伸粮食产业链。在财政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我省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超5亿元企业3个,超1亿元企业15个。国家级龙头企业达8个,省级龙头企业达44个。同时,通过建立农村购销服务社和城市便民连锁店,发展中介组织,把产业化经营链延伸到田间、灶头。目前全省已建立农村粮油经营服务社1039个,城镇粮油便民连锁店1518个。 (三)加快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发展新平台。在总结合肥市和六安市金安区退城进郊、建设粮食产业园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2006年为全省粮食产业发展年,争取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园区的通知》(皖政办[2006]25号),这是我省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第三个主要文件。《通知》明确了建设粮食产业园区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具体要求和政策措施,提出以实施退城进郊、土地置换为主要形式,盘活现有国有粮食企业在城区的土地等存量资产,新建粮油工业园区或物流中心,吸引外资、民资兴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粮油加工企业,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与加工业相配套的仓储设施,逐步发展成为以粮油仓储为基础、加工业为龙头、物流为中心、功能配套的产业集群。全省规划总投资43亿元,建设规模总占地1.47万亩,设计生产能力(年产量)大米加工220万吨,面粉加工62.8万吨,油脂加工49.7万吨,仓容120万吨。目前,全省已完成投资4.81亿元,招商引资8956万元,退城进郊土地出让金总额2.53亿元,已返还企业1.84亿元。全省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正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