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粮食局全力构建“十一五”粮食流通新格局

    “十一五”江苏省粮食流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粮食“安全、发展、法治”主题,以“农民卖粮更方便、居民吃粮更安全、政府调控更有力、企业发展更强劲”为目标,加快建立起以“规范的市场、合格的主体、合理的储备、稳定的产销、便捷的物流、灵敏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新格局,确保全省粮食市场稳定,促进粮食经济发展。   

    主要任务是“健全一个体系、加强四个建设”:   

    健全粮食安全体系。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基本口粮立足省内自给,工业饲料用粮缺口依靠市场调节”的基本原则,保持全省粮食供求平衡。抓好粮食购销,实现预期粮食收购销售调控平衡目标。进一步稳定和巩固粮食产销衔接关系,完善粮食产销衔接长效机制,促进全省粮食供求平衡。地方粮食储备继续保持“十五”期末的规模,优化储备粮布局结构,健全粮食储备管理和运作制度,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健全粮油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全社会粮食统计和信息监测网络,充分发挥批发市场配置粮源功能作用,完善市场预警预报制度和粮食供给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现代粮食物流业建设。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有效仓容,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围绕我省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框架规划的“两纵两横”(两纵:京杭大运河、沿海走道,两横:长江沪宁沿线、陇海铁路线)、“四大枢纽”(南京、南通、连云港、徐州)与“八大节点”(省辖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先整合现有资源的原则,在粮食主产区,做强做大若干股份制粮食购销企业,逐步增大散粮收购量。在交通枢纽地区,选择一批基础设施较好的企业,加快完善“四散”作业设施,大力发展散粮运输,提高其辐射功能,发挥粮食集散地作用。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建立区域性粮食物流园区,发展区域粮食物流,并积极搞好连锁配送、期现货贸易等多种经营业态,着力培育年粮食区域性、专业性批发市场,建设起以“产销一体、节链网络、骨干四散和特色明显”为核心内容的江苏现代粮食物流业,把江苏建设成全国粮食物流的重要通道和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重要枢纽。   

    加强粮食产业化建设。创新现代粮食企业组织结构,促使粮食骨干企业规模化,作为粮食市场的主导力量。按照市场化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批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产品链较长、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综合性粮食龙头企业。不断拓展粮食基地和订单粮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继续重点发展面粉加工、稻米加工、油脂加工以及多样型粮油加工集群,整合改造现有粮油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品种、资源利用、管理技术等,实现粮油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进步、资源节约,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粮油加工企业群体,促进我省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技兴粮建设。把科技兴粮作为粮食工作的重要战略措施。在粮食流通的各环节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粮食流通业为重点,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提高粮食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粮油精深加工、食品工程、食品安全、粮食储藏保鲜等重点的专业领域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建立大型粮食企业技术开发基地,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机制,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和粮食流通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应用快速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提升全省粮食行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粮食经营信用体系建设。粮食经营信用是粮食经营各个环节的全过程信用。要严格实行粮食市场准入制度,严把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关,深入开展以便民利民、满足军需民食为中心的各项活动,积极推进粮食经营信用体系建设,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起粮食经营者的诚信、评价、披露、服务、奖惩等制度,努力营造粮食经营者公平竞争的环境,塑造诚信的江苏粮食从业者队伍。要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管理,逐步建立起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合法利益,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