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
一是健全和完善以“政府主导、机制灵活、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制度,依法加强储备粮管理,建立灵活有效的储备轮换机制。健全粮食风险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粮食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掌握一批重点骨干粮食购销和加工企业,建立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 二是健全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竞争有序”的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网络、工作机制、工作制度,依法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实施粮食市场准入和全社会粮食流通制度,做好储备粮代储资格依法认定工作;加强粮食监督检查机构队伍建设。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建立高效快捷的监督检查执法信息网络;加强部门协作,依法查处涉粮案件。 三是健全和完善“主体多元化、布局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交易规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加强对粮食市场建设的规划和指导,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专业性粮油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发展和规范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 四是健全和完善以粮食产业园区和现代粮食物流为支撑的粮食产业体系。制订粮食产业园区和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和盘活有效存量资产,全面推进“退城进郊”,加快粮食经济园区建设,提升“662”强龙工程,大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对接双赢。重点建设淮北、江淮和沿江等三大现代粮食物流通道。逐步建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原粮购销为基础,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现代物流为纽带,以城乡连锁为网络的粮食大产业经济新模式。 五是健全和完善以协会组织为载体、科技信息为内容、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粮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粮食行业协会和专业协会组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和技术服务;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以粮食行业特有工种技术培训为基础的人才兴粮工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面向全行业,服务全社会,促进粮食行业和谐发展。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