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布局 整合资源 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黑龙江省粮食局副局长 金辉

  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达到1114亿斤,跃居全国第一位。为适应粮食生产和流通新形势,提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能力,我们大力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做大做强国有粮食流通产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住主题,突出主线,确定改革发展主攻方向

   随着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散小弱等问题日益突显。我们抓住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主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启动了新一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发起了调布局、组资源、活机制、强实力的改革攻坚战。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努力实现5个重大转变,即:通过布局调整,使企业功能定位和区域布局由只满足送粮农民需求向满足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需要转变;通过资源战略重组,发展壮大国有粮食企业集群,由拥有企业数量向拥有优势企业转变;通过管理创新,推进企业由简单的租赁、承包经营向以“产权链条”为核心、目标考核为基础、“利润”和“分配”为激励驱动的新型管理模式转变;通过紧密型集团化经营,推动企业由“单打独斗”闯市场向组建“联合舰队”增强整体市场竞争力转变;通过发展精深加工和物流等现代产业,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形态由主要收原粮储原粮卖原粮向构建全产业链和提高粮食资源增值效果转变。

  二、优化企业布局,构筑新型网络,提升粮食仓储物流能力

  为更好地适应粮食生产发展和流通格局新变化,启动实施了企业布局战略调整规划。拟在今后五年内,通过优化功能定位与区域布局,整合资源,构建起以10个左右年粮食发运能力100万吨以上的大型综合粮食产业园区为龙头、以30个年发运能力50万吨以上的大型粮食集散中心为支撑、以60个收储能力在20万吨以上的主产区中心粮库为骨干、以一批收纳库为基础的新型粮食购销和仓储物流网络体系。为此,抓了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对全省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二是制定实施了企业布局调整总体方案;三是在全省确定241户骨干粮库作为调整布局和整合资源的依托主体;四是制定实施了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选择重点市县推进了企业布局调整等试点。

  三、推进资源战略重组,培育粮食企业集团,提升市场竞争力

  为切实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我们大力推进了兼并重组、优化组合,引导存量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靠拢。拟经过3年努力,将全省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数量由现在的 600户左右整合到200户左右,构筑起新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组织结构。主要采取四种形式:一是扶强做大一批。培育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和优势核心企业,提高融集资金、掌控粮源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整合重组一批。形成“一县一企、一企多库”的粮食流通网络新格局。三是“退城进郊”一批。统筹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粮食仓储物流功能,建设产业园区。四是有条件地处置一批。盘活存量资产。经多方努力,省级大型粮食企业集团——黑龙江金谷粮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开始运营。同时,指导齐齐哈尔、绥化、伊春、佳木斯等7个市组建了区域性粮食企业集团,甘南、桦川、讷河等18个县(市)组建了紧密型粮食企业(集团),发挥企业集团引领牵动作用。

  四、深化产权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为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经营活力,我们大力推进了产权改革和管理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深化企业产权改革。经努力,全省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已有453户实行了公司制改造,112户实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二是加快解决企业经营性财务挂账等历史问题。2010年末,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负债率比2007年降低17个百分点;有净资产的企业达到268户,比2007年增加180户。2011年1~9月全省处理经营性挂账18亿元。三是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了用工、用人和分配机制,切实做到员工收入以岗定薪、以效定薪、能增能减,企业管理人员公开竞聘、择优录用。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指导区域性和县级企业集团,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五是健全企业经营目标考核机制。建立以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为核心、以经营目标考核为保障的新型管控和激励约束机制。2011年实现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地市为单位不亏损、全省统算实现盈利的目标。

  五、加强项目建设,健全产业体系,拓展企业改革发展空间

  为加快破解企业经营业态单一、产业层次低和经营风险大等突出问题,我们实施产业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强化了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实施粮食龙头企业(集团)带动工程。加快形成中央与地方、农垦与地方、省级与区域、国有与多元功能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实施粮食加工产业振兴工程。规划到2015年,建成10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粮食加工大项目和20个特色稻米加工园区,全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实现我省由产粮大省向粮食加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到2011年11月末,50个亿元以上大项目投入资金37.58亿元,已有14个建成投产;全省粮食加工企业完成加工量 1281 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70 亿元;已有18个稻米加工园区投入运行。三是实施粮食物流建设工程。集中政策和资金重点投入,加强大型综合粮食产业园区、大型粮食集散中心建设。大庆市肇源县新站综合粮食产业园区项目已于去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年发运粮食能力可达200万吨。同时,发挥黑龙江金谷粮食集团等大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与铁路和港口合作,利用自备散粮车扩大散粮运输,提高粮食外运能力和物流效能。四是实施粮食市场提升工程。以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现有资源为依托,强化市场信息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创办黑龙江粮食交易所,推进大中城市和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建设。五是实施园企对接“丰仓增效”行动。加强与省内外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大型终端客户的对接,实行“大购大销”、“丰仓增效”。2011年1~11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省内外粮食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代收代储粮源达300多万吨。

  六、创新方式,强化措施,为推进企业改革提供有力保证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积极给省政府当好参谋,将企业改革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纳入政府重要日程,并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强化了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强化调查研究。2月初带领地市粮食局负责人奔赴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省进行专题考察调研,对照先进找差距,结合本省实际,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确定任务。三是强化规划引导。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布局调整、资源整合重组工作规划,明确方向目标,落实任务。四是强化跟踪检查。7月下旬,组织各地市粮食局长深入重点企业、产业园区、批发市场,边看边学边议,看典型、找差距、议变化,聚共识、促发展。五是强化改革推进试点。采取“省市两级试点,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模式,省局带头直接抓2个试点单位,要求每个市(地)粮食局抓1个试点单位。六是强化典型引路。在组建粮食企业集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打造产业园区、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跨地区资产战略重组上,培育典型,带动面上的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