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扎实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北京市粮食局局长 李广禄

  北京作为首都和重要的粮食主销区,粮食市场更加敏感,保供稳价工作的要求更高。去年,北京市粮食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采取“六强化、六确保”措施稳定市场,狠抓外埠粮源采购基地建设,增加市储备粮油总量规模和成品粮油储备,合理上调储备粮费用补贴标准,开展粮食和食用油库存检查,制定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不断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全面实现了“稳市场、保安全、强产业、惠民生”的目标。

  一、强化粮食产销合作,确保粮源供应充足稳定

  从粮食主销区的特点出发,始终把“保粮源”作为稳定市场的第一要务。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粮食产销衔接,主管副市长带队赴黑龙江考察洽谈,两省市签订了《深化粮食产销战略合作关系的协议》,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之间、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每年通过委托代购代储等方式采购黑龙江的粮食用于市储备粮的轮换,并在黑龙江建立一定数量的异地储备,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企业在北京开展粮油经营。按照“布局合理,渠道可靠”的原则,加快外埠粮源采购基地建设,提高对“一手粮源”的掌控能力,市政府每年拿出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在主产区建立粮源采购基地,支持条件较好的基地向采购、加工、储存一体化方向发展。截止目前,全市20家国有粮食企业采取合作、租赁、收购、征地新建等方式,在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等地建立粮源采购基地108个,占地面积达3207亩,粮食年经营量为105万吨左右,占全市总消费量的20%。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市与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粮源掌控能力逐年提高,保持了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与此同时,重视保护本市种粮农民的利益,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制发了《本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郊区自产粮食转入市储备粮管理办法》,每年预留10万吨市储备粮轮入指标,作为处置“卖粮难”的应急措施,有效稳定了本市郊区粮食收购市场。

  二、强化粮油储备管理,确保调控物资基础稳固

  根据本市人口总量增加的实际情况,将市储备粮总量规模再增储35万吨、市储备油总量规模再增加2万吨,用两年时间全部落实到位。从2011年7月开始,适当上调了市储备粮存费标准,小麦、玉米的年存费由80元/吨提高到120元/吨,稻谷由100元/吨提高到140元/吨,结束了市储备粮存费标准近20年没有调整的历史,使承储企业每年增加补贴收入近7000万元,提升了仓储企业的发展后劲。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将成品粮油储备规模由10天提高到15天,并全部落实到位,采取“库存保持常量,实物顶替轮换”的办法做好日常轮换工作,确保储备成品粮油处于随时可动用状态。强化市储备粮油法治化管理,重新修订了《北京市储备粮管理办法》,并再次以市政府令的形式印发,40多个配套文件有序跟进,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市储备粮承储企业规范化管理,不断健全“千分制”考评体系,促进了储粮“绿色化”和企业管理“精细化”,确保了市储备粮油“储得实、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同时,远郊区县政府建立5~7天的区县粮油储备,增强了区县政府的调控能力。坚持运用市储备粮油轮换机制,调节市场供求与价格,全年采取定向销售的方式轮出市储备粮油45.3万吨,占加工企业原料年需求量的30%,产品投放北京市场,有效地稳定了本市成品粮油市场。

  三、强化市场信息监测,确保市场行情把握准确

  针对粮油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市场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利用遍布全市的105个信息监测点,实时监测粮油购销、储存、加工、批发、零售等各环节的情况,准确掌握粮油价格、供求、库存信息。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深度挖掘信息,掌握最新动态,把脉市场行情,对异常情况早发现、早判断、早上报、早处置,及时向政府领导、相关部门、重点企业传递信息。在重点粮油批发市场设立电子大屏和视频监测系统,滚动发布本市、全国及部分城市的粮油信息,引导商户理性交易,正确引导心理预期。充分发挥市粮食局信息中心的信息服务功能和国家粮油交易中心的功能,使信息支撑成为政府调控的“风向标”,在2011年举办的12次市储备粮油竞价交易会中,由于时机把握得当,定价科学合理,有10次交易会的标的全部中标,全年竞价交易一次性中标率高达95.6%,带动了大宗粮油贸易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调控效果。

  四、强化粮油应急管理,确保应急保障能力提高

  狠抓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建设,不断健全粮油应急保障机制。完成了《北京市粮食供给应急预案》修订及相关配套文件制发工作,为粮油应急保障工作高效、有序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新预案更加注重“三个对接”,即北京市预案与国家预案的对接,应急加工企业、市成品粮承储企业与区县应急投放网点的对接,市与区县粮食应急指挥机构的对接。定期审核和调整应急工作载体,进一步健全粮食供给应急加工网络,应急加工企业由10家增加到14家,面粉、大米、食用油应急日加工能力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落实粮油应急投放网点335个,重点抓好投放渠道的24个节点建设。借鉴应对抢购食盐的工作经验,做好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强化监督检查指导,确保粮食市场秩序良好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市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本市境内的粮食和食用油库存进行了全面彻底检查,确保粮油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管理规范。邀请了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查库工作,增强了查库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开展中央储备粮承储库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情况、成品粮油库存情况、夏粮收购和秋粮收购情况等专项监督检查,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秩序。开展本市夏、秋两季收获粮食的质量安全监测和库存粮食质量和卫生专项检查,切实加强粮食质量管理工作。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制定了粮食部门“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和“粮食行业六五普法规划”以及“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定”等7项规章制度,为推进粮食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加快职能转变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强化政府规划引导,确保产业发展持续稳健

  按照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向高端发展,全力打造以粮食购买便利化、粮食产品营养化、知名品牌丰富化、经营主体多样化、仓储管理规范化、粮油储藏绿色化为标志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用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北京市粮食流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一二三四”的发展任务,即围绕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一个主题”,提高粮油日常供应和应急保障“两个能力”,优化粮食仓储业、粮食加工业、粮源采购基地“三个布局”,健全粮食产业化、粮食调控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行政执法保障“四个体系”。规划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弘扬了粮食行业“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组,有力地推动了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了首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