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湖南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湖南省粮食局 |
![]() 湖南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常年粮食总产约580亿斤,商品量在180亿斤左右,年均销售出省100亿斤,水稻面积和产量近40年来一直位居全国之首。2007年,我局确立了我省由粮食生产大省向加工大省、流通大省和粮食强省转变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大粮食、大市场、大物流、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按新型工业化要求引领粮食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粮食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做法 我局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上牢牢把握“四个着力点”。 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针对全省缺乏引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真正“龙头”,我局下大力气培育龙头企业。2007年2月份,由省粮食局牵头,隆平高科、省粮食局直属霞凝粮库、心连心超市等3家企业正式组建隆平米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米业),投资者包含科技育种、储备加工、专业营销三大领域,在各自业界拥有骄人业绩。9月上旬,隆平米业新产品正式面市,颇受市场青睐。公司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成年产销大米100万吨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使“隆平米”成为全国知名稻米品牌并成功上市,致力于把“隆平米”打造成“中国米”。通过采取动态储备支持、加大技改贴息力度等手段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新增10万吨省级调节储备粮和8万吨省级储备粮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从2007年开始,连续5年,省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重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技改贷款贴息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对规模大、品牌响、效益佳、前景好的大型龙头企业的贴息不受规模限制。鼓励以金健、隆平米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隆平米业发起成立了我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隆平米业种粮专业合作社;金健米业投入100万元用于优质稻种研究;金浩茶油投入475万元开发油茶基地。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示范效应、放大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加快了粮食园区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的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粮油品质。传统的粮油加工是微利经营,科技含量不高。只有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2007年,科技含量高的湘字号粮油新产品频频亮相全国粮油精品、中国稻米博览等大型展销会,如隆平米业的富硒米、惠峰米业的发芽糙米、黄贡米业的无公害保胚米、湘鲁万福米业的系列精深产品等等,深受用户青睐;金健米业的干湿系列米粉,湘妹公司的速冻汤圆、水饺、馒头,被评为2007年湖南名牌。同时我们注重稻谷下游产品的开发,全国十大米市之一的兰溪米市有100多家大米加工厂,每天综合开发利用1500吨副产品,如碎米提炼饴糖、米糠榨油、谷壳烧锅炉等,既保护了周边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2007年,其稻米副产品加工增值2000多万元。 整合资源要素,打造知名品牌。针对湖南粮食企业多而不强、品牌杂而不响的现状,我们提倡和鼓励企业研究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办法,走品牌共享、资源共享、网络共享、风险共担之路,引导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在品牌整合中,注意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引导企业根据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并入其中,共同发展。一年来,隆平、盛湘米业等以优势品牌为纽带,跨地区整合了60多家中小米业,实行统一贴牌、统一营销。为指导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整合提升,我省还评选了加工业的“大米十强”、“食油五强”、“挂面三强”企业。 发展现代物流,提高产业效益。正在建设的湖南现代粮食物流园位于长沙市金霞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200亩,总投资11亿元,区位优势独厚,投资环境优越,发展前景广阔,被省政府列为重点建设项目。自今年4月24日正式奠基后,批发市场、隆平米业、省粮科院、霞凝国库、金霞公司、长沙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湖南国家粮油质监中心已落户园区。其主体工程于2007年年底竣工,仓储区已投入使用。先期于2007年初开启的电子商务平台,网上累计交易粮食249万吨。全省还配套建设了湘北、湘中、湘西、湘南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培育形成长株潭、岳阳、怀化、娄底、衡阳等物流中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物流政策与资金支持,重点建设京广、湘桂、石长、洛湛、湘黔等铁路沿线和环洞庭湖地区及“四水”流域粮食外运通道,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二、主要成效 产业体系日趋健全。我省粮食产业已形成了以米面油为支撑的加工体系,目前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408家,其中大米加工企业377家,年加工能力450万吨。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39家、市级龙头企业142家,总资产逾50亿元。2007年,新增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的15家,规模以上企业加工大米突破300万吨、面粉面条30多万吨、食用植物油20多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10亿元。 基地建设成绩斐然。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源头,优质粮源是加工经营的保证。2007年,我们引导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巩固和新办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其中优质稻生产基地1400多万亩,订单履约250万吨,其中中高档优质稻210万吨,湘晚籼13号收购价达105元/50公斤,带动252万农户增收9.7亿元,企业盈利3亿多元,实现了农企双赢。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之中。科技创新贯穿于从生产、储存到加工、运输等整个产业链条中。近3年,40多家龙头企业多方筹集技改资金近4亿元,其中2007年有10多家企业筹集8000多万元,新上精米生产线7条;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装备和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提高,粮油加工科技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得到了提升,部分企业的精加工水平达到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品牌建设喜结硕果。2007年是我省名牌产品丰收年,9月份,金健、天龙、银光3个大米品牌和裕湘、金健2个挂面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占我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1/3;其中挂面占全国挂面中国名牌总数的1/4,克明面业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有力地提升了湖南粮油品牌的形象与知名度。省政府对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共奖励了300万元。我省现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8个、湖南名牌产品39个、全国放心粮油企业产品186个。 三、几点体会 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局党组十分注重对我省粮食行业现状的准确判断与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正确决策。在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目标、发展手段等问题上,都进行了反复的论证与慎重的选择,在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与举措,并在具体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 争取各方支持,改善工作环境。粮食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经过我们的努力,我省粮食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出台了诸如增加省级储备粮、支持骨干粮库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等一揽子政策,为2007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粮食行业的持续发展营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科学发展。要实现粮食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要注重内生机制的培育。如构建新型政企关系、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等。完善的体制可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备的机制可为企业发展积聚深厚的底蕴,这都是推动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四个确保。在工作的开展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粮食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种粮农民与消费者利益,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行业的和谐稳定。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