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立法 创新机制 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 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局 |
2007年,宁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创新运作方式,不断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能力,高度重视地方粮食立法建设,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强化市场监管与服务,确保了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协调发展。 一、完善储备粮管理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1、合理确定储备规模,确保粮食流通安全。宁夏年均粮食总产量300万吨左右,年消费量270万吨左右,属于粮食产销平衡区。我们从实际出发,按全区总人口每人100斤的原粮、地级市常住人口7天成品粮标准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确定自治区储备粮和食用油规模,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相应调整,始终保持全区粮食紧平衡状态。目前,自治区储备企业承储各类储备粮***万吨,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账实相符率、品质宜存率、“四无粮仓”达标率保持在100%。 2、加强地方粮食立法,强化依法管理。在认真调研和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储备粮管理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实现依法管粮提供了法律保障。制订和完善了储备库管理制度,在储备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在仓储环节推行“精细化”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堵塞管理漏洞、防范财务风险,有效控制了费用支出,促进了效益增长。不断加强储备体系职工队伍建设,实施严格的“三定”方案,实行领导干部交流、中层干部聘任和职工竞争上岗机制,逐步形成了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机制。 3、提升基础设施功能,确保储粮安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科技保粮投入,提升仓储设施功能,积极探索科学保粮规律和技术,推广科学保粮新技术,储备粮机械通风普及率、计算机粮情监测和环流熏蒸覆盖率均达到100%,以粮面压盖和“单面封”为主要形式的低温密闭储粮和地下储粮达到一定规模,全区储粮化学熏蒸药剂使用量逐年下降。 二、创新储备粮管理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 1、建立储备粮轮换调节基金,有效规避轮换风险。建立了分库核定额度、分级多渠道筹措、分库专户管理、年度间滚存使用的轮换风险调节资金制度,资金总规模1500万元,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剂,专项用于储备粮轮换过程中出现的价差亏损,确保储备企业正常运转,减轻财政补贴压力,使储备粮轮换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保障机制。 2、制定应急预案,完善宏观调控应急机制。制定了《自治区粮食应急预案》,建立了***吨应急成品储备粮和***吨食用油储备,采取企业承储、政府监管、适时轮换、确保数量的动态管理机制,委托31家粮食经营、加工单位承储,可确保地级市应急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下的成品粮供应。 3、提高轮换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化运作能力。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储备粮轮换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储备粮轮换工作。同时引入公开竞价采购和拍卖销售机制,使储备粮轮换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注重提高轮换组织化程度,突出重点、均衡有序、适时轮换,吞吐灵活,根据市场行情,采取灵活多样的轮换方式。并建立向粮食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两头延伸”的轮换新机制,使储备粮轮换与粮食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既保证了储备粮常储常新,又有效地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普及储备粮粮情检测系统,研究开发了储备粮油实物台账管理软件,建立了储备企业出入库管理系统。按照自治区主要领导的指示,2008年建设储备粮计算机远程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储备体系信息化整体管理水平,并在上半年进行粮食应急演练。 三、发挥储备体系宏观调控载体作用,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1、增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手段,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收购季节适时出台指导价,政府适度调控,储备企业率先执行,影响和带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其他市场主体按指导价入市收购,既稳定了市场粮价和保障供给,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7年全区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45万吨,占市场总收购量的52%。通过粮食部门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在粮食流通环节促进农民增收2.1亿元。同时,积极指导和协调有关单位将轮换出库的储备粮优先安排用于补助粮供应,共安排37.6万吨,解决退耕还林补助粮源筹措难的问题。 2、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与发展。为推动冬麦北移计划,及时建议自治区政府对冬麦进行直补,并将冬麦列入储备粮品种,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品种与结构布局调整。同时,要求和协调储备企业结合储备粮的吞吐轮换,以优化储备粮结构为目的,以“粮食订单”为纽带,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从优化粮食生产品种结构入手,积极发展“粮食订单”,粮食订单履约率达到75%。为了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储备企业加工企业在协作的基础上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格局,轮换出库的原粮同等条件下优先满足龙头企业,促进了粮食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3、不断提升储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储备企业监管力度,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完善储备粮管理各项制度,先后制定了储备粮轮换、损失损耗管理等多项制度,大力推广科技储粮技术,细化储备企业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开展“制度完善年”、“员工素质提高年”和“仓储效益年”活动,实现企业增效和带动农民增收。 今后,我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确保自治区粮食流通安全为目标,进一步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并重,加强储备粮日常监督管理,增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和手段;加快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拓宽轮换粮源市场,完善与产业化发展相衔接的轮换机制;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保粮水平,不断提高储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推动储备粮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着力推进科学储粮技术应用。以降低储粮损失损耗、改善粮食品质为目的,在降水、保水、调质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重点解决粮食水分过度散失,储粮品质下降的问题。制定粮食流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组织推动粮食行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结合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推广农村储粮技术。以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储粮实用技术研究。加强对农户安全储粮工作指导,建立农村储粮示范区,逐步完善粮食产后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各类企业仓储、加工设备和技术优势,发展“四代一换”业务。重视粮食仓储、质量检验、设施管理等方面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应用,加大科学保粮、绿色储粮、效益储粮力度,提高科学保粮水平,减少储管损耗和化学药剂使用,实现绿色储粮、效益储粮,促进企业增效。 二是着力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全面做好储备粮轮换工作。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完善批发市场竞价交易,在确保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和入库粮食质量的前提下,参与大市场,大流通。满足市场需求,确保质量、稳定粮源,延升产业链条,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储存、加工、销售相衔接的产业化发展的轮换机制,提高轮换效益。 三是创新储备企业用人机制。以增强企业活力为目,创新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人才培养、内部激励与分配等制度,充分调动干部职工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拓宽发展空间。 四是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储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以产权制度为纽带,组合粮食储备企业与龙头加工企业形成经济联合体,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储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实现企业增效和带动农民增收。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