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四大体系”
又好又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

江苏省粮食局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是粮食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关系广大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关系粮食安全及社会和谐稳定。2007年,我省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局的工作部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意见》,加强“四大体系”建设。

    一、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关键。针对我省南北产销区位明显的特点,我们突出加强产销衔接,促进供需平衡。积极开展南北购销衔接洽谈活动,共签订粮食购销协议44亿斤,同比增加0.8亿斤。同时,拓展基地建设,建立更加紧密的产销合作关系,销区市共在省内产区落实粮食生产基地88万亩,在省外产区落实生产基地16万亩,同比分别增加15万亩和2万亩。组织企业参加黑龙江金秋粮食洽谈会,签订粮食购销合同17.6亿斤。进一步加强粮食购销,夯实调控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全省共设委托收储库点93个,延伸收购点1513个,覆盖了每个乡镇。全年夏粮收购量达171亿斤,同比增加3亿斤,其中托市收购小麦117亿斤。积极做好秋粮收购入库工作,引导国有企业有序入市收购,切实掌握江苏市场供应的主要粮源品种,截止12月10日,共收购入库秋粮43.68亿斤,同比增加8.07亿斤。重点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管理,提升调控能力。《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已进入立法程序,地方储备粮管理逐步实现从计划分配向竞争承储、从相对稳定向动态管理、从行政指令向合同约束的转变。不断加强市场监测,完善调控机制。启动粮油市场价格每日监测预报制度,进一步完善预警预报机制,落实粮食应急保供销售网点和加工载体体系,全省落实应急加工企业238家,供应企业607家。同时建立了地方食用油脂储备,发挥储备粮油调控市场功能,保持了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二、完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市场运行效率不断提高

    粮食市场体系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市场建设取得成效。整合后的收购市场,严格准入,更新观念,主动改善服务,采取多种方式,方便农民售粮;销区市采取多元投资,每个市都有一个骨干粮食批发市场,苏州市居民口粮供应90%以上的大米来自该市粮食批发市场,较好地发挥了城市保供的作用;产区的粮食批发市场,辐射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有综合性的批发市场,也有玉米、大豆、小麦、稻米等专业批发市场。盐城古河粮食批发市场,经营26个品种,辐射10个省,兴化粮食交易市场已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稻米市场。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继续发挥粮食收购主导作用、价格引导作用、调控载体作用和维护市场秩序作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粮食经纪人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行为趋向理性,与国有粮食企业同台竞争,相互补充,共同繁荣粮食市场。截止2007年5月,全省共审批发放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7640家,其中国有企业1596家、非国有企业1481家、个体工商户4563家。粮食现代物流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全省各级粮食部门积极培育和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苏州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已经建成,宿迁、淮安、连云港和靖江、宝应粮食现代物流中心等区域性的物流项目,规模大,进展快,可望在明年完成建设任务。这些都构成我省粮食市场的主干骨架。目前,全省现有各类批发交易市场29个,年交易量约370万吨,年交易额约100亿元。粮食市场呈现出交易日益活跃、辐射能力逐步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服务功能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推进粮食产业化体系,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

    粮食产业化体系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核心。依托龙头带动,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2007年,全省15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预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20亿元,占全省59%以上,实现利税15亿元,占全省71%,利润12亿元,占全省75%,建立生产基地达1300万亩,带动农户258万户。全省已拥有11个中国名牌、3个全国驰名商标,49个省名牌产品、11个省着名商标。今年,有4个大米和3个小麦粉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占全国同类58个名牌总数12.1%。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粮油精深加工。与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召开了全省粮食流通与科技创新会议,明确了我省粮食流通与加工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优先发展方面和工作重点。加快实施“江苏粮油精深加工拓展行动计划”,密切产学研协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并率先从苏南取得突破。目前,全省在米面油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方面,合作开发了“水酶法从花生油中提取油脂与水解蛋白”项目、小麦精与大麦精膳食纤维项目等49个精深加工项目和产品。3个星火计划项目、3个重点产品和1个火炬项目申报获得国家粮食局审核,进入到最后审定阶段。强化质量管理,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大力创建“放心粮店”,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社区、农贸市场、超市、院校和军营活动。全省已有330家企业、308个品牌、362个产品获得了各级“放心粮油”称号,放心粮油总销量达600万吨。全省已创建“放心粮油店”1080家,其中在乡镇创建386家,满足了人民对粮油食品安全、健康、营养、卫生的需求。部分地区积极推进“网上粮店”和“粮食银行”,方便群众买粮、存粮。通过这些举措,全省粮油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2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10亿元,利税21亿元,利润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3%、18%和22%。

    四、构建执法监督保障体系,粮食流通秩序步入法制化轨道

    执法监督保障体系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保障。全面宣传和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其配套办法,以机构建设为切入点,建立执法保障工作体系。省及全部13个市、76个有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县(市、区)中,有59个经编办批准,成立了工作机构、落实了一定的工作经费,全省已基本建立起一支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行政执法队伍,初步承担起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任务。以制度建设为立足点,完善执法保障规范。建立监督、检查、考评和法律救济制度。制订了《江苏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江苏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考评细则(试行)》和《江苏省粮食局行政复议流程》等六项制度,推广了扬州市粮食局《监督检查十项制度》。试点分类监管与区域监管制度,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基本达到了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督制度化。以监督检查为着力点,履行执法保障工作职责。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粮食统计制度检查、军粮购销活动检查、夏(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和地方储备粮专项检查。2007年,依法开展各项监督检查3215次,对447家粮食经营者实施了行政处罚,充分显示了主动监管的作用,有效地规范了粮食流通市场秩序,推动了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