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粮食调控体系 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供应

上海市粮食局


    上海是全国粮食主销区之一,常住和流动人口约2000万,年粮食需求量550万吨左右,80%以上的粮源需从国内采购和部分国外进口。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上海工作期间,强调上海解决好粮食问题必须要有“两个前提”,第一是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保证有粮源;第二要保证有一定的储备。上海粮食工作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稳定粮源、保障供应为目标,注重健全粮食调控体系,完善粮食市场体系,着力抓购销,保证粮源基础;抓储备,确保有效调控;抓市场,保障稳定供应;抓物流,提高流通效能;抓国企,发挥主渠道作用;抓监管,规范流通秩序。

    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功能,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1、推进建设粮食批发市场体系,构筑吸引粮源渠道。按照市政府对粮食批发市场规划要求,以“市场吸引流量,价格引导流向”为原则,制定市场规划,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300多万元予以支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建设,各地粮食企业参与经营,初步形成以10个大中型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年粳米交易量由2003年的75万吨上升到2007年的122万吨(占年粳米消费量的58%)。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注重交易、服务和信息功能建设,很好地发挥了吸纳粮源、活跃流通、稳定市场、保障供应的重要作用。

    2、健全粮食零售市场体系,保证供应稳定丰富。全市粮油零售网点约有5800家,连锁超市年销售大米已达35万吨,超市、大卖场、便利店已成为市民粮油消费的主渠道,社区专业粮油商店和标准化菜市场方便居民就近购买,推动粮油零售体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发展格局。

    3、做好特殊群体粮油供应,确保基本必需。全市约有12万帮困粮油供应对象、900家帮困粮油指定供应点,年供应大米和食用油1.5万吨左右,确保数量不少,质量不降;高校年需求大米4.2万吨、面粉1.4万多吨,通过建立高校粮食专项储备,与主产区开展粮源合作等,确保稳定供应,价格合理;军粮供应坚持做到“两先两后”,质优量足。

    二、注重稳定粮食产销合作,保障粮食可靠来源

    1、加强粮食产销合作,巩固扩大粮源基地。2004年起与黑龙江、吉林省建立了粮食产销长期合作关系,4年来签约采购数量逐年递增,总量已达230多万吨;继续巩固和发展与江苏、安徽、河南等省的合作,保证粮源稳定供应。

    2、发展粮食订单收购,足量收购本地粮源。市政府明确粮食总产量不低于100万吨,要保持一定的自给率。近几年来,上海每年收购郊区粮食20万吨左右。2007年,鼓励粮食流通及加工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经营方式与粮食生产合作社试行订单收购,共收购小麦和粳稻谷12万多吨,占收购总量的60%以上。

    三、切实加强储备粮管理,夯实粮食调控基础

    1、调整优化储备总量结构,落实粮食储备规模。根据国务院规定,上海地方储备粮规模达到***万吨,食用油储备***万吨。从上海消费实际出发,优化储备结构,粳米和粳稻比例提高到51%,适当增加大米和食用油成品储备库存,更加符合市民消费特点和应急调控需要。

    2、探索创新运行机制,推进常储常新。从2002年起,通过科学测算不同品种粮食自然陈化速率,合理计算储备粮轮换专项补贴,逐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级储备粮轮换新机制,充分调动承储企业积极性,有效控制轮换价差,地方储备粮常年保持总量的80%以上,做到常储常新。开展储备粮轮换竞价销售,2005年以来竞价销售市级储备粮约32万吨。

    3、探索实行“藏粮于企”,调动多方企业积极性。通过储备粮轮换与粮油加工企业经营以及市场供应相结合,与粮油市场应急网络建设相结合,做到机制灵活,调控有效,有利于增强市场应急供应保障能力。

    4、努力做到精细化管理,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积极推广绿色储粮技术,注重采用先进温控技术,探索运用准低温储粮技术、无线射频的测温技术等,开展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推进科技储粮,稳定提高储备粮食质量。

    四、大力推进粮食物流建设,提高粮食流通效能

    1、结合上海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加强粮食物流规划工作。按照国家粮食物流总体规划要求,制定《上海市推进现代粮食物流发展规划》,调整原有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布局,通过政府规划引导,适量资金支持,企业置换土地,市场化运作,重点规划建设“外高桥粮食储备库物流中心”和“邬桥粮库扩建”重大项目,推动区县粮食仓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2、推进粮食物流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发挥作用。发挥良友(集团)公司大型国有粮食企业主导作用,推进粮食物流重大项目建设。奉贤邬桥粮库扩建项目2006年7月底竣工,粮食仓容达到35万吨,油库5万吨,实行智能化粮情测试和监控,机械化程度较高,成为上海重要粮食储备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外高桥粮食储备库物流中心被列为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将建成总仓容35万吨储备粮库和20万吨食用油库,5万吨级船运码头、铁路专用线、500吨内河粮食码头、公路等,大米、面粉、植物油加工基础设施设备比较齐全,主要设施2008年基本建成。项目江海河水路相连,铁路公路相通,具有物流中转、仓库储备、粮食加工等主要功能,建成后将成为上海和东南沿海联结东北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既能为上海确保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也能服务于长三角地区以至长江流域粮食集散辐射。

    3、优化区县储备粮库布局,推进区县粮库和物流设施建设。嘉定区、浦东新区加快储备粮库建设和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粮库物流配套设施,成为区内骨干粮食物流节点,为保障本市粮食安全和供应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五、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发挥国企主导作用

    1、国企实力增强,发挥骨干示范作用。良友(集团)公司积极推进品牌营销,乐惠大米、海狮食用油在上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4.6%和33%,福新面粉市场占有率达到25%。国有粮食企业年粮食收购量占全市收购总量的90%以上。市、区(县)国有粮食企业联手,与粮食主产区加强产销合作,在稳定市场供应上发挥骨干作用,在维护市场秩序上起到示范作用。

    2、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健康,发挥积极作用。全市统计涉粮单位中,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和重点转化用粮企业分别占34.5%、25.7%。2007年外资企业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食用植物油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多元市场主体对稳定市场供应发挥积极作用。

    六、建立粮食应急和监管体系,确保供应有效有序

    1、增强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根据《国家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粮源应急保障、应急加工配送和应急供应零售网络。已选定10家企业作为上海市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其大米、小麦粉和食用油加工能力分别占全市的33.9%、53.8%和10.8%;同时,按“市中心街区500米、市区周边街区800米、郊区城中心街区1000米以内,其他区域以街道、乡镇商业集中区域范围进行布点,网点密度与人口密度相适应,保持区域之间均衡协调”的布局原则,在各区县选定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点821家。

    2、提高粮食市场预警监测能力。以粳稻谷、粳米、小麦、面粉、食用油、大豆等为主要监测品种,进行全方位的持续性动态监测,初步建立市、区(县)两级粮食监测预警机制和预警信息网络,推进建立苏浙沪毗邻地区粮食收购信息联动网络,加强对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分析和判断,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提升粮食市场监管能力。以规范流通和粮食质量为重点,依法加强粮食批发、零售和收购市场以及粮食储存、轮换、运输活动、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的监督检查。特别是针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协同市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粮食市场执法检查和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百姓放心消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