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地方储备体系 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局局长 刘卉

    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0万,耕地面积165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200万亩左右,是全国七大商品粮基地和四大自流灌区之一,盛产优质小麦、稻谷、玉米等农产品,总产量300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以上,居全国第四位,年均消费粮食270万吨左右。近年来,在国家粮食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不断完善地方储备体系,创新运作方式,增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确保了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协调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集中管理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地方储备粮集中管理体制。2002年自治区成立了粮食储备管理局,与自治区粮食局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对拥有13亿斤仓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吞吐灵活的8个自治区直属库和3个代储库的人财物由自治区粮食局统一管理。从体制上保证了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不亏损、调得动、用得上,有效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保证了自治区粮食供给安全。同时,从宁夏粮食实际以及周边地区的情况出发,积极建议自治区政府按全区总人口,每人100斤的口粮标准,合理确定自治区储备粮规模,并随着我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逐年增加,始终保持全区粮食紧平衡状态。目前,自治区储备粮规模为****亿斤,库存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储存安全。

    ——提升基础设施功能,保证储粮安全。仓储设施是粮食储备体系的物质基础,功能齐全、完好的仓储设施是确保粮食安全储存的保证。我们积极争取国家粮食局和自治区有关部门支持,总投资2.02亿元,新(扩)建10个粮库建设项目,新增仓容8.32亿斤,缓解了仓容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大科技保粮资金投入,提升仓储设施功能,积极探索科学保粮规律和技术,推广科学保粮新技术,储备粮机械通风普及率、计算机粮情监测覆盖率均达到100%,以粮面压盖和“单面封”为主要形式的低温密闭储粮和地下储粮达到45%。使全区储粮化学熏蒸药剂使用量逐年下降,2006年有40%储备库实现零使用量。10个储备库获得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农发行信用等级AAA级2家、AA级6家、A级1家。

    ——健全管理制度,强化依法管理。自治区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储备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粮权属自治区政府,主要用于调节全区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我局制订和完善了储备库管理制度,对储备企业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年初预算、年中检查、年终审计,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堵塞管理漏洞、防范财务风险,有效控制了费用支出,促进了效益增长。强化依法管理储备粮,积极与自治区人大和政府法制办联系,对《办法》进行补充完善,拟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储备粮管理条例》(草案)正式列入自治区人大2007年地方性法规立法重点调研项目。加强储备体系职工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定编、定岗、定员,实行领导班子交流、中层干部聘任和职工竞争上岗,逐步形成了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机制。注重职工教育和培训,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的44%,有168人取得了国家粮食局颁发的中、高级技能签定证书。同时,通过组织储备粮管理现场观摩、举办职工业务技能大赛及职业技能鉴定等活动,激发了员工民主参与管理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储备粮管理工作。

    二、创新储备管理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

    ——建立储备粮轮换调节基金,有效规避轮换风险。建立了分库核定额度、分级筹措基金、分库专户管理、年度间滚存的轮换风险调节基金制度,基金总规模1500万元,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剂,专项用于储备粮轮换过程中出现的价差亏损,确保储备企业正常经营和储备粮储存安全,减轻财政补贴压力,使储备粮轮换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保障机制。

    ——建立应急成品粮储备,完善宏观调控应急机制。按地级市城市人口每人7天口粮标准,建立了应急成品粮储备制度,科学合理的调整了我区储备粮的品种结构。制定了《自治区应急成品粮储备方案》,对应急成品粮采取企业承储、政府监管、适时轮换、确保数量的动态管理制度。首批选定13家企业为定点承储单位,初步建立应急成品粮储备体系,可确保5个地级市应急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下的成品粮供应。在去年全国性的粮价恢复性上涨中,由于我区储备粮库存充裕,结构合理,调控适度,供应到位,市场粮价保持在合理的价位平稳运行。

    ——提高轮换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化运作能力。引入公开竞价采购和拍卖销售机制,使储备粮轮换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储备粮轮换管理细则》,进一步规范储备粮轮换工作。同时,注重提高轮换组织化程度,突出重点、均衡有序、适时轮换,吞吐灵活,根据市场行情,采取先出后进、先进后出、边出边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轮换。并建立向粮食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两头延伸”的轮换新机制,使储备粮轮换与粮食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既保证了储备粮常储常新,又有效地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现储备粮微机测温,研究开发了宁夏仓储实物台账、储备粮油实物台账管理软件系统,运行情况效果良好。建立了储备企业出入库管理系统,通过自动检测水分、电子过磅、微机结算等环节阳光操作,有效规范了储备粮收购、轮换等业务工作。今年还将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逐步建设储备粮计算机远程管理平台,提高储备体系信息化整体管理水平。

    三、发挥储备体系宏观调控载体作用,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宁夏粮食储备体系已逐步形成设施功能齐全,储粮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人员精干、吞吐灵活、轮换方便、调控有力的粮食保障系统。

    ——增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手段,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的区间平稳运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的完善对政府掌握充足的调控资源,调节粮食年度间、地区间余缺,解决退耕还林补助粮所需要的粮源,应付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平抑粮食市场价格,缓解粮食市场供求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收购季节适时出台收购指导价,政府适度调控,储备企业率先执行指导价政策,影响和带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其他市场主体按指导价入市收购,既稳定了市场粮价和保障供给,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6年通过粮食部门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在粮食流通环节促进农民增收2.39亿元。将储备粮轮换与退耕还林(草)补助粮粮源紧密结合,解决退耕还林(草)补助粮源筹措难的问题,保证了质量、数量,2006年兑付退耕还林补助粮2.1亿斤,保证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民的生产、生活。

    ——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结合储备粮的吞吐轮换,以优化储备粮结构为目的,以“粮食订单”为纽带,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从优化粮食生产品种结构入手,引导和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并与粮油食品、饲料等加工企业在协作的基础上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格局,轮换出库的原粮同等条件下优先满足龙头企业,促进了粮食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促进了粮食企业改革,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储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快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的改组与改制,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剔除政策性因素影响,自治区国有粮食企业整体实现盈利。2006年我局与宁夏农发行联合对我区粮食储备企业库存进行了专项核查,核查结果账实相符率100%,银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四、下一步储备粮管理工作思路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并重,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拓宽轮换粮源市场,完善与产业化发展相衔接的轮换机制;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保粮水平,不断提高储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推动储备粮管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整合储备企业科技储粮技术试点的成熟项目,减少保管损耗和化学药剂使用,通过科技储粮实现绿色储粮、效益储粮,促进企业增效。二是完善轮换管理办法,坚持批发市场竞价交易,探索建立产、储、销相衔接的产业化发展的轮换机制,稳定粮源、确保质量,提高轮换效益。三是创新以增强企业活力为目的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人才培养、内部激励与分配等制度,充分调动干部职工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拓宽发展空间。四是在确保储备粮储存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升储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更好的发挥主渠道作用,实现企业增效和带动农民增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