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做到 农民、企业、政府“三满意” 河南省粮食局局长 曹濮生 |
|
2006年夏粮收购工作,河南省粮食部门在国家粮食局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国家《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要求,精心准备,周密组织,切实抓好粮食收购政策的宣传和执行、服务措施的完善和市场监管等工作,确保了最低价粮食收购工作有序进行,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取得了突出成效。截止到2006年9月30日,全省按最低价收购小麦362.5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6个小麦主产省收购总量的44.3%,位居全国第一。在已收购的小麦中,混合小麦占收购总量的97%,三等以上小麦占收购总量的99%;平均收购价0.71元/斤,托市收购有效地拉动了市场小麦价格的合理回升,全省售粮群众增收20亿元左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夏粮收购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2006年国家启动实施小麦最低价收购政策,是国家为保证农业和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粮食部门作为重要的涉农部门,落实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为严格执行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我局与省发改委等部门联合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关于印发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6月2日召开了全省夏粮收购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做好夏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全面安排部署夏粮收购各项工作。各级粮食部门树立农民利益高于一切和以大局为重的意识,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小麦收购工作的重要意义,真正把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最低价收购政策上来,把做好小麦收购工作作为粮食流通工作的中心任务,制定周密地托市收购工作方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省上下步调一致地做好夏粮收购工作。加强与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农发行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作,认真组织开展夏粮产量、质量和粮食企业经营规模、收购资金等方面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加强收购工作监督检查,督导委托收储企业及其延伸收购点认真执行和落实最低价收购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开展小麦收购活动,规范收购工作秩序,保护农民利益,促进企业发展,实现农企双赢。 二、准确定位,夏粮收购准备工作抓住四个关键 2006年,河南省夏粮生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夏粮总产量达到570亿斤,比2005年增长9%,农民售粮积极性十分高涨。为确保国家最低价收购政策落到实处,真正使农民丰产增收,各级粮食部门及早着手,在夏粮收购准备工作中牢牢把握“政策宣传、合理布点、仓容准备和资金供应”四个关键点,为夏粮收购工作有序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切实抓好政策宣传工作。最低价收购政策能否得到正确、全面贯彻执行,关键在于社会各界、广大农民和粮食企业能否正确理解和认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积极督促各地在市县新闻媒体上及时公布国家小麦托市收购政策及收购库点名单,使广大农民和收购企业事先知晓;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报纸、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各地粮食部门专门印制了执行最低价收购预案宣传提纲,张贴悬挂在各乡镇显着位置,公布国家小麦最低收购价质量、价格、标准,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农民卖放心粮、明白粮;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举报,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在全省形成了知政策、懂政策、执行政策的良好氛围。二是合理布点。结合河南实际,合理确定收储库点,对于落实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确保农民不出现“卖粮难”至关重要。对此,加强与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协调与沟通,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合理增加收储企业,扩大延伸收购点,努力实现多布点、广覆盖,方便农民售粮。我省在全省确定了委托收储库点301个,延伸收购点1692个,基本上达到了每个主产乡镇都有1个收购点。三是及早做好收购仓容准备工作。各收购企业及时采取腾、并、挤、租、修等办法,积极扩大仓储能力,共备仓容231亿斤。在收购工作中,由于我省夏粮收购数量远远超过历史同期水平,仓容不足的矛盾愈显突出,我局及时向省政府汇报和有关部门反映,允许委托收储库点建设土堤仓,去年共搭建土堤仓、外垛50亿斤。及时购置和维修了输送机、检测仪器、清理筛等物资器材。加强对收购人员的业务培训。重点对质检员、保管员、司磅员等进行了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以规范收购行为。四是积极协调夏粮收购资金。针对去年夏粮收购量大,收购时间集中、资金供应链条拉长,使用调动及现金供应难度加大等实际,积极配合农发行做好粮食企业贷款资格认定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做好夏粮收购资金需求预测。敦促全省国有粮食企业销售粮食回笼货款。各地粮食收购企业采取职工集资、代购代储、委托收购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解决收购资金,确保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不给农民打白条。 三、落实责任,确保了夏粮收购工作四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为圆满完成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工作,省、市、县粮食局都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夏粮收购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夏粮收购逐级负责制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协调解决收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政策执行到位。按照国家颁布的收购预案,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各粮食收购企业在收购中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最低收购价政策,真正做到了收购政策公开、执行政策坚决,收购价格执行到位。三是质量把关到位。坚持按质论价,既不压级压价,也不提级提价,真正做到了质量标准公开、验粮公正、计量准确。各站点实行挂牌收购,一律用仪器测量定等,公平合理,依质论价,优质优价,接受群众监督。四是便民服务措施到位。积极开展人性化、亲情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设置样品台、咨询台、茶水站、医务室等,大部分基层企业采用机械过筛、输送入库,组成了服务小分队,帮助农民卸车倒粮,积极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周到服务,让农民来时“热心”,交时“称心”,走时“舒心”。 四、严格执法,加强对粮食收购活动的监管 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我省为明确工作责任,严肃工作纪律,提出了“十个坚持、十个不准”,即坚持按《预案》规定收购,不准擅自行动,违背收购政策;坚持保护农民利益至上,顾全大局,不准互相推诿扯皮,影响农民卖粮;坚持依质论价,把好质量关,不准压级压价或抬级抬价;坚持在规定期限内敞开收购,不准拒收、限收;坚持收购资金管理办法,不准挤占挪用,严禁收购打白条;坚持谁卖粮谁得款,不准为任何单位或个人代扣代缴各种费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准虚报、瞒报收购数量,套取信贷资金和财政补贴;坚持做好库存管理,不准以次充好、以陈抵新,将库存老粮划转为最低收购价粮;坚持粮食保管责任制,不准发生人为的坏粮事故,确保储粮安全;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不准态度粗暴,千方百计让农民舒心卖粮,对违犯政策和纪律的行为,及时严肃处理,决不手软。为加强对收购活动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省局组织了由局领导带队的8个工作组,分片包干,深入基层,对夏粮收购工作准备、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服务措施落实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地也相应成立了检查组,深入企业和农户,检查指导收购工作。切实履行粮食行政管理职责,加大指导、服务和管理力度,加强对粮食收购活动的监督检查,严禁无资格、无证照入市收购,维护好粮食市场秩序,确保售粮农民利益不受侵害。为及时、准确掌握小麦收购进度和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实行了收购进度5日报制度和价格监测周报制度,切实做好收购进度统计和价格直报点监测工作,为各级领导随时掌握收购情况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五、做好粮食收购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贯彻执行好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关键。首先是国家领导人和国家粮食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去年7月,温家宝总理亲临河南洛阳首阳山粮库视察夏粮收购工作,并向收购现场的卖粮群众详细询问了解粮食收成、粮食补贴和收购价格以及农民群众的收入情况,要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和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局领导高度重视河南的夏粮收购工作,多次到河南现场指导夏粮收购工作。其次是河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对粮食收购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一定要把这项惠农政策执行好、落实好,切实保护广大种粮农民利益。省长李成玉同志也多次深入收购一线调研,对夏粮收购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分管粮食的常务副省长李克同志多次主持各种协调会研究部署收购工作,并多次深入收购点进行检查指导。全省各市县的党政领导都经常深入到收购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及时帮助解决粮食收购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了粮食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建立了执行最低价收购政策的良好机制。去年国家小麦托市收购的责任主体为中储粮系统,各级粮食部门积极转变观念、加强沟通、抓好协调、搞好配合,共同落实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各级粮食、农发行、中储粮系统建立了定期联系制度,共同协商解决收购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共同加强对粮食收购活动过程中的监管,监督各委托收储企业,依法完善与中储粮系统的收储手续,建立粮食收购数量、质量责任划分和联合把关、共同确认的工作机制,落实责权,确保托市收购小麦数量真实、质量合格、储存安全。在收购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具体问题,比如收购开始时有些收购点的安排不太合理、仓容压力及仓库条件较差等。我们本着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使这些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确保了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为贯彻执行好最低收购价政策提供了保证。近几年,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多元化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全省已累计批准了4074家符合条件的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其中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2596家(个体工商户1800家),占64%。通过托市收购的价格导向和影响力,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开展小麦收购活动,特别是农村粮食经纪人的兴起,对收购渠道形成了有益补充,拓宽了收购渠道,活跃了粮食流通。加快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由2658家减少到700家,职工由24万人减少到3.7万人。做好今年国家最低价收购工作,不仅面临着仓容压力,还面临着人员减少、农民集中售粮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从今年收购工作情况看,内部机制搞活了,人员更加精干,服务更加主动,收购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粮食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在收购工作中,不等不靠,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农民交粮随到随收,许多收购点每天开磅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基层企业负责同志和广大职工一样验质、过磅、搬运,3万多名职工干了过去24万人所做的工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效果已经显现出来,粮食行业呈现了良好发展势头。1~12月份,全省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完成粮食购销量321亿公斤,完成全年目标的268%;实现粮油销售收入200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200%;剔除历史包袱影响,实现利润3.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09%。全省18个省辖市全部实现盈利。 在执行2006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方面,我们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收购企业仓容紧张,最低价收购政策责、权、利不一致等问题和矛盾,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