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
努力实现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的跨越


湖北省粮食局局长 沈昌发

    近几年来,我省粮食部门在国家粮食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全局,把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延伸产业链、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作为粮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极,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粮食产业化工作取得的成效

    湖北是全国的粮食主产省,粮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省委、省政府对粮食工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分别就粮食产业化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确定规划、资金、政策、项目和进度要求,向省委、省政府立下军令状,使粮食产业有一个突破性发展。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粮食产业化工作,每年召开全省粮食产业化工作现场会议,对粮食产业化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从2003年开始,省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粮食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进行贴息扶持。2003-2006年,省政府共安排贴息资金8000万元,对265个粮食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项目进行贴息扶持,拉动银行贷款近16亿元,新建了36条粮食加工生产线,完成了113条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更新设备680多台(套),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扩大110万吨,粮食加工企业设备配套、技术更新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粮油品牌,大大提升了全省粮食加工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一是粮食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我省大米、油脂、面粉、食品、粮机五大产业群已初具规模。京山国宝桥米集团、监利福娃集团、武汉佳宝糖业、襄樊梅园米业、黄冈珍米集团迅速壮大,形成了遥相呼应、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粮食产业化布局,为我省稻谷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整合壮大。目前,全省涌现了一批综合实力、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全行业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个,占我省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的43%;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个,占省级龙头企业总数的33%。去年省粮食局确定了全省粮食精深加工20强龙头企业名单,狠抓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近半年来,20强企业积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在核心企业建设、资源整合、基地建设、品牌建设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是品牌建设进步明显。通过举办粮油精品展销会,开展“放心粮油”、中国名牌创建等活动,企业的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国宝”桥米等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粮食品牌,已大量进入超市和省内外市场。全省被评为湖北名牌的粮油产品32个,授予国家免检产品的8个,授予全国、全省“放心粮油”产品称号的308个。京山国宝、监利福娃、南漳梅园等品牌具备了申报中国名牌的基础条件。

    四是粮食加工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各地加大了粮食加工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增加了大米色选、小麦配粉、油脂精炼及真空包装等设备,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工艺水平和设备档次,加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粮食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也有了较大进步,武汉佳宝糖业公司年可转化大米37万吨、玉米16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大米转化糖生产企业。荆州市洪湖浪集团利用油脚、地沟油和米糠油生产的生物柴油,随州金禾粮油食品公司利用玉米淀粉生产的全降解餐具等一批粮食精深加工项目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促进了产业链条延伸。经过近几年改革改制,国有粮食企业积极转换体制、机制,以资产为纽带进行重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进行资源整合,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正在进行产业链条连接,已涌现出一批“公司+基地+农户”、“加工购销”、“库厂合一”等多种形式联合联营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龙头企业在整合中向种植和销售两头延伸,建立了优质稻种植基地,健全了市场营销网络,企业实力迅速增强。2006年龙头企业建优质稻基地490万亩,有210家龙头企业与10多家大型超市对接。

    二、发展粮食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粮食局在完成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任务后,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上来,紧紧抓住粮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集中精力抓发展。

    一是抓重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重点培植20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按季对20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情况向市县政府及全行业进行通报。同时,对全省20强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按照20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考核办法,严格考核评分,一年一定,优胜劣汰,调动各地发展粮食产业化的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营造你追我赶、抢前争先的浓厚氛围。

    二是抓整合,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着力推动企业战略性合作与重组,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京山县以上市公司京山轻机集团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充分发挥湖北国宝桥米公司资金、品牌和市场等优势,整合了6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组建湖北国宝桥米集团。集团投资1.08亿元新建的湖北国宝桥米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在短短7个月内竣工投产,集团年生产能力达到36万吨,销售收入可达10多亿元。

    三是抓基地,培植优质粮源。按照“公司+中介+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优质粮基地。大力发展并不断规范订单经营,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使企业和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通过龙头建基地,中国香稻、鄂中5号、鉴真2号、天绿源9号、湘晚籼13号等优质水稻面积不断扩大。油菜新品种、新成果转化和育种科研走在全国前列。双低油菜面积已达1500万亩,占全国优质油菜面积的23%,居全国首位,已形成江汉平原、鄂东、鄂中北三大油菜集中产区。

    四是抓品牌,构建全省三级粮油品牌体系。充分发挥品牌扩散效应和产品聚合效应,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整合商标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举办湖北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充分展示全省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变化,宣传我省粮油精品,不断提升湖北粮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到2006年,我省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湖北粮油精品展交会,受到国家粮食局、中国粮食协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五是抓创新,不断提升粮食加工科技水平。鼓励和支持粮食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粮食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我省粮食加工企业自行开发的有机大米、运动员专用健康米、萌芽米、糙米、营养保健粥等新产品纷纷亮相,玉米淀粉全降解餐具、马铃薯全粉、紫苏油、大米蛋白和果葡糖等精深加工产品相继问世,利用米糠油、油脚和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项目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科技创新,产业链得到延伸,粮食产品附加值显着提高,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六是抓物流,为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条件。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有关精神,我省启动了《湖北省粮食物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国家稻米交易中心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反复修改和完善。目前,《规划》已经通过了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国家粮食局批复同意我省在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的基础上组建武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并通过了项目可行性论证,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三、下一步发展粮食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

    中央10号文件提出要把中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这对湖北发展粮食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最近,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的意见》(鄂政发[2006]71号),明确了我省“十一五”期间发展粮食产业化的总体思想、发展目标、主要措施和扶持政策。

    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粮食产业化整体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粮食产业布局,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产业集群,促进粮食产业链延伸和粮食资源转化增值,实现粮食产业高效、协调、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是:全省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总销售收入过300亿元,粮食加工转化率达80%;培植1个年加工量过50万吨、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特大型粮食产业化集团,4个年加工量过30万吨、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粮食产业化集团;创建3个中国名牌;把武汉建成全国的稻米交易中心,以武汉为中心枢纽,在全省建立20个工业园区和10个物流节点。全省粮食产业化经营主要经济指标排名进入全国前5名,粮食产业化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主要措施是:培育市场主体,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大力发展优质粮基地建设,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快粮食工业园区和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扶持政策是:2006-2010年,省政府将继续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粮食精深加工技改项目贷款贴息,同时要求技术改造、品种选育推广、农机补贴、品牌创建、信用担保等政策资金向粮食产业化倾斜和进行重点支持。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必将有力促进我省粮食产业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湖北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的跨跃。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湖北的粮食产业化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东风浩荡满眼春,万里征程催人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外省经验,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