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珠江粮食走廊”建设
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局)副主任 董富胜

    “民以食为天”,确保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属于政府粮食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政府责无旁贷要予以投入。“九五”以来,广东不断推进“珠江粮食走廊”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以新沙港机械化粮库为龙头,以省储备粮东莞直属库为核心,围绕“一系(珠江水系)三线(京广、广梅汕、广茂湛铁路沿线)”选点布局,建设以粮食现代物流为目标的粮食流通网络。为广东确保粮食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建设“珠江粮食走廊”的背景

    ——粮食产不足需矛盾突出,自给率稳中趋降。“九五”以来的十年间,按照国家关于粮食销区要为粮食产区腾出市场空间的部署和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增加、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广东粮食产量年均递减2.7%,需求年均增长2.3%。1996年,全省粮食缺口仅为1105万吨,2005年已增加至2327万吨。广东粮食自给率在10年内由63.3%降至37.5%,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加重。

    ——粮食基础设施发展缓慢,基础条件差。“九五”前,广东全省仓储设施整体一直处于点多、分散、破旧、容量少、机械化程度极低的局面。1995年全省粮食总仓容为508万吨,其中待大修和报废仓容就占到总仓容的30.5%。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广东的粮食基础设施与市场化的新形势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地方粮食储备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地方储备规模不断扩大,但仓储设施建设的滞后却制约着粮食储备的落实。虽然“九五”以来仓储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目前省级储备粮还缺100万吨仓容,市级储备粮还缺70万吨仓容。

    ——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市场交易活跃。广东1992年率先放开粮食购销价格以来,粮食流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年从省外购进粮食已超过2000万吨,迫切需要搭建起一个粮食交易平台体系,建立市场网络,发挥市场机制引导粮食生产,促进粮食流通,确保供求平衡的作用。

    二、“珠江粮食走廊”的建设实践

    “珠江粮食走廊”建设大体经历了“打造基础、突出重点、提升效能”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九五”打造基础,着力勾勒“珠江粮食走廊”基本框架。“八五”期末,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面对新形势,省委、省政府决定“九五”期间启动“珠江粮食走廊”建设,打造华南地区现代化的粮食流通网络,初步满足各级政府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到200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竣工项目137个,竣工仓容13亿公斤,各市、县(区)都有了一座以上较为现代化的粮库。此外,又争取国家投资10亿元建设国家储备粮库项目15个,竣工仓容10亿公斤。全省地方粮库和国家粮库共新建仓容23亿公斤。同时,省政府又决定建设省市县三级粮食批发市场网络体系,共建成粮食批发市场近30个。“九五”期建设,初步实践了“珠江粮食走廊”战略构想,有效地增强了各级政府在市场化环境下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为“珠江粮食走廊”不断发展和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五”突出重点,着力建设“珠江粮食走廊”关键节点。省委、省政府决定“十五”期间着力建设“珠江粮食走廊”的关键节点,重点推进省储备粮直属库和华南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由省财政投资6亿元,建设5亿公斤省直属粮库,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相应开展建设工作。省计委(粮食局)编制了《广东省5亿公斤直属粮库建设规划》,特别强调粮食现代物流功能,分别在东莞、珠海、韶关、中山和顺德选址建设。此外,又争取国家投资3.1亿元建设国家储备粮库6个,总仓容3.5亿公斤。地方市县粮库建设积极性被充分带动,深圳、梅州、河源、东莞、佛山、南海、顺德、中山、潮州等也相继开展现代化粮库建设。这些粮库的突出特点是现代化和规模化程度高,布局合理、交通便利,体现出粮食仓储设施整体水平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粮食市场建设上,省投资近亿元建设的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已经成为全省粮食市场体系的龙头,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粮食商流中心,2006年共举办了37场竞价交易会,成交粮食84万吨,成交金额13.4亿元。此外,全省共投资6亿元建成粮食批发市场45个,一些区域性粮食市场成为省内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如东莞市常平粮食批发市场和樟木头南方粮油批发市场,2005年成交量分别达到110.3万吨和92.6万吨。“十五”期建设,强化了“珠江粮食走廊”的关键节点,提高了规模化和现代化程度,较好地适应了粮食现代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需求。

    (三)“十一五”提升效能,着力完善“珠江粮食走廊”整体功能。中央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委九届十次会议做出判断,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已初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适应宏观调控需要的粮库网络,完善提升‘珠江粮食走廊’功能”,并将续建省储备粮东莞直属库、粮食安全应急体系工程、省粮油放心工程、粤东粮仓等多个项目列入纲要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编制并实施了《广东省“十一五”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珠江粮食走廊”功能,提出遵循“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对珠江水系、京广京九铁路沿线、广梅汕铁路沿线、广茂湛铁路沿线等四大区域,分别设计出布局优化方案,规划了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等六大系统项目,总投资约68亿元。

    “十一五”开局一年来,规划实施成效明显。省储备粮东莞直属库22万吨浅圆仓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正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配送中心,中山市5万吨地方粮库建成投入使用,河源市统筹规划建设10万吨粮库。特别是省储备粮东莞直属库,是“珠江粮食走廊”的龙头库和核心库,同时建设5万吨级海港码头和3000吨级内河码头各一座,总体规划建设仓容93万吨,码头年中转量600万吨,初步估算总投资约20亿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将成为北粮南运和进出口的重要节点。

    三、“珠江粮食走廊”的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体现民生安康,和谐社会要求粮食安全。“珠江粮食走廊”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确保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夯实了基础,显着增强各级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回顾“九五”以来,我省粮食工作经受住了“96”台海关系紧张、“98”洪水、“03非典”疫情等影响出现抢购粮油风波、2004年初前后粮食市场异动、“05”和“06”年洪涝灾害等多次考验。这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储备粮发挥的调控作用,很大程度上依靠“珠江粮食走廊”发挥的基础性作用。“珠江粮食走廊”已成为确保广东粮食安全的必要基础和有力保障。

    (二)打造了平台,有效推进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形成。近年来广东粮食产需缺口已超过2000多万吨,若用火车来运输,总长度将超过5000公里,这几乎与万里长城的长度相当!如何确保每年2000多万吨外购粮食有序地流入广东,顺利到达消费者手中,是一道不容易解决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实现粮食流通的和谐有序。以华南粮食交易中心为核心的多层粮食批发市场网络,成为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基础。

    (三)服务“三农”,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壮大。“珠江粮食走廊”承载着全省每年几千万吨的粮食流量,满足粮食行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支撑了粮食产业的不断壮大。同时又能发挥服务“三农”、服务民生的功能和作用。农民们能够依托遍及全省的市场和粮库,自由地交易收获的粮食产品,较好解决了“卖粮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四)优化升级,提升了粮食流通网络的整体水平。“珠江粮食走廊”全面提升了广东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为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使我省的粮食物流水平和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也获得了提升。

    四、建设“珠江粮食走廊”的体会

    (一)确保粮食安全,政府必须牢牢掌握一批粮食基础设施。广东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政府牢牢掌握一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手中才有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手段,宏观调控能力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加强,才能在市场化环境下从容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才能稳定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

    (二)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必须投资建设一定的粮食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基础设施要与宏观调控需要相适应的原则,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政府粮食宏观调控必需的,如作为落实储备粮基础的储备粮库,必须由政府切实履行起职责,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属于可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则应该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三)建设粮食基础设施,必须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科学制订建设构想和规划,是形成今天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珠江粮食走廊”的必要前提。在建设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已有的设施,加强管理,确保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受削弱,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不受影响。

    (四)建好基础设施体系,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侧重。着力打造粮食基础设施的龙头和重点,侧重于提高规模化、现代化程度,充分发挥其带动效应和支撑效应,使整个“珠江粮食走廊”的功效得以更加有效的提升和发挥。


关闭